自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部署脱贫攻坚任务,将洮南市好田村确定为我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组织、精准发力,紧紧依托全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涉农学科、涉农人才、涉农成果密集的办学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引擎,以适应对路和增收增效项目为载体,以组织模式和工作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处级单位包保为保障,与地方政府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倾力打造“三三五”精准扶贫工程,即落实“三个到位”、实施“三个抓实”、采取“五项措施”,初步构建起“支部+项目+专家+合作组织+农户”多方联动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努力提升好田村内生造血功能,切实帮扶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探索可持续、有特色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发展之路。
一、高位推动,形成合力,落实“三个到位”,倾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思想重视到位。学校党委站在切实履行政治使命、政治责任的高度,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深刻认识到,我校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既是不折不扣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办的政治任务的过程,也是充分履行好高校职责,实现高校功能,体现高校价值的具体实践,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能力、接受全面检验的一次难得机会,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只许成功不容闪失的一项特殊而光荣的重大任务。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一把手”工程。接到文件后的第一时间,校党委就立即着手实地踏查、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扶贫工作;独立设置专门工作机构,成立学校扶贫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扶贫开发管理工作;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要部门重点抓、全校单位合力抓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将精准扶贫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5次,专门研究扶贫工作。校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带队先后13次深入那金镇好田村走访调研,听取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望困难群众,与结对帮扶对象面对面沟通、座谈,并与好田村干部、群众就精准扶贫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形成上下联动、主动参与的工作氛围。通过召开全校扶贫动员会,部署处级单位包保任务,组织开展与贫困户结对对接,全校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形成广泛的扶贫攻坚共识,把精准扶贫作为提高办学实力、接受实践检验的一项硬性任务,以此凝聚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切实将精准扶贫处级单位包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政策机制到位。为了确保精准扶贫这一党的民生工程和暖心工程落地,学校党委本着真情办真事、成事办实事的原则,从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对精准扶贫工作予以有力保障。
选优配强干部。选派后备干部担任好田村第一书记,挑选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的科处级干部组成扶贫工作办公室,建成专职常驻工作团队,统筹协调全校的精准扶贫工作。
出台管用政策。学校先后制定《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包保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等多个文件;设立年农业科技推广基金100万元、扶贫工作资金100万元、组织全校党员捐款31.33万元。
搭建协同机制。构建立体网状工作格局。在校内扶贫工作中,校党委牵头抓总,扶贫办统筹协调,二级党组织及处级单位负责组织落实;在入点扶贫工作中,校党团组织与村党团组织建立对接联系机制。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双百双进”、党日活动、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送温暖、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推进校党团组织与村党团组织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
(三)工作服务到位。为把精准扶贫这一项系统工程落到实处,学校党委突出抓实日常管理工作。
扶贫办长驻好田村。学校扶贫办六名干部及专家克服诸多困难,长驻好田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累计蹲点在720天次以上。他们经常就有关问题,与市、镇领导、村“三委”班子成员、社主任、部分村民代表召开工作座谈会、原因分析会、村情咨询会、工作筹备会等,广泛调研,四方寻策,紧贴好田村发展实际,详规细划,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工作基础。
切实做好精准识贫。在认真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扶贫办成员不畏驻地条件艰苦,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农户,依托村干部,对好田村324户逐户逐人走访摸排甄别,掌握准确、详实的第一手材料,最终确定 125户、218名贫困人口,建立了 A级 (重度困难)、B级(中度困难)、C级(轻度困难)三种贫困户类型档案,为进一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目标做好了准备工作。
统筹安排帮扶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家思想智库优势,组织学校种植、养殖、加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到好田村进行调研论证,寻找脱贫途径,合理安排科技帮扶项目,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确定年度脱贫攻坚目标。积极与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部门联系,争取柴改电、新农村建设(道路和围墙)、村容美化等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
创新工作联络机制。建立全校扶贫工作微信群、qq群,实现帮扶信息即时共享交流、协同帮扶;对扶贫项目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实施“三个抓实”,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工作
(一)抓实顶层设计。抓好精准扶贫,贵在做好工作路线及技术路线上的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着眼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统筹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科学制定远景目标,详细分解年度工作任务。
因地制宜,靶向治疗。结合好田村发展及贫困户人员实际,科学规划扶贫工作发展路线图,本着农民需要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就扶助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合理安排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投入。
项目示范,点面结合。充分挖掘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有针对性地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组合拳”,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玉木耳、玉米、杂粮高产特色示范、吉林白鹅养殖等项目,重点抓好玉木耳的生产示范及产品开发,以带动精准扶贫项目面上的推广。
指标导向,任务兜底。严格对照上级精准扶贫任务与指标,科学细化、认真落实我校各项脱贫工作指标,既要确保年度指标和三年指标的切实完成,又要在此基础上,确保扶贫工作成效长久。
机制创新,循序渐进。着眼于服务方式的创新,探索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以玉木耳栽培项目示范为切入点,不断推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模式,通过集体经济分红、合作社入股分红等途径,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二)抓实保障建设。学校把组织保障、硬件保障、文化保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强好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在好田村成立吉林农业大学扶贫办党支部,使之与好田村党支部有效融合、形成合力,着力带强村支部、带强村“三委”班子,带强广大党员。一年来,好田村“三委”班子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班子集体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事业心、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凝聚力都得到显著增强,班子日趋和谐团结,形成了“一心一意抓扶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改善好田村村委会的基础建设。改善好田村支部(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学校总计投入10余万元的资金、设备;加强党支部建设,开展业务培训6次,帮助建章立制20项,完善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注重提炼“好田文化”元素。学校注重帮扶政策的宣传,不断帮助丰富好田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打造“好田品牌”,通过走访慰问、处级包保等途径,传播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困难群众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对待贫困、正确摆脱贫困,力争做到经济脱贫的同时,精神上也要“脱贫”。
(三)抓实校地联动。基于地方政府为精准扶贫工作主体的认识,不断找准在地方扶贫工作格局中的自身定位,积极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强校地对接实效,对于做好我校精准扶贫工作尤为关键。
建立校地联动工作机制。实行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就扶贫工作任务、目标、职责、进度,工作措施及瓶颈问题等方面,学校与地方各级政府不定期沟通研讨,采取走访调研与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式,现场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稳步推动扶贫工作。
培育和建立村委会精准扶贫自身造血机制。通过对当地人员的思想引领、业务培训、项目示范,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认识,并通过组织当地人员赴外参观、产业考察,不断增强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在做好项目示范的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在示范项目组织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为尝试和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优势,拓宽渠道,切实采取“五项措施”,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工作
(一)把推进科技示范项目作为重要支撑。脱贫攻坚,科技当先。结合实际设计项目。针对好田村生产发展状况,为贫困村引进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2016年,科技管理处和扶贫工作办公室共设计实施7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示范种植玉米、绿豆、香瓜、角瓜等4.5公顷,发放鹅雏 1300只,种羊 3只,指导建设微储窖 3个,建设1600平方米食用菌示范园等。
科技示范成效明显。科技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其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实施》项目有效发挥肥力,减少投入,提高产量 5000斤 /公顷,增加收入4000元/公顷;《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及新型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提高产量5500斤/公顷,增加收入4400元/公顷;《杂粮杂豆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引进适合当地的最优品种龙博九号,并通过调整播期等方法,提高产量300公斤/公顷,增加收入1800元/公顷。以上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7户,辐射带动全村所有种植、养殖户。
(二)把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利用无缝对接作为重要任务。脱贫攻坚,特色为首。选准特色资源突破口。经学校选派专家多次深入好田村考察,发现当地秸秆资源丰富,正契合学校科技成果玉木耳、卡洛斯鹅的种养殖需要,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学校院士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和吉林白鹅为好田村助力扶贫项目。
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经过示范推广,玉木耳种植和卡洛斯鹅养殖初具规模。2016年,学校在好田村建设玉木耳大棚 4栋,总面积 1600平方米,共计产出玉木耳干品1万余斤,销售收入45万元。项目所得净利润除了用作明年木耳项目启动资金外,其他部分作为红利发放给贫困户,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累计发放 4.41万元。另外,学校不仅为每个贫困户发放优质鹅雏10只,也有偿为非贫困户提供优质鹅雏,成活率在95%以上,肉绒型鹅能长到8-10斤,市场售价在80-100元/只,净利润在 40-50元 /只,户均增收 400-500元;蛋用型鹅明年开始产蛋,可连续产蛋3-4年,年产蛋70枚左右,按3-4元/枚市场价计算,户均增收210-280元。
产业模式和发展前景具有潜力。在玉木耳销售过程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农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展销、互联网售卖、联系代理经销、开发高档酒店、大学生创业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推广前景大。但因玉木耳仍处在示范产品阶段,销售环节受到很大局限,目前,已经成立食用菌合作社,正在着手推进“好沺”商标注册、标准认证等工作,使其尽快形成真正的商品进入并占领市场,打开销路。
(三)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脱贫攻坚,基础为本。注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好田村大田面积大且集中、水利设施极其不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多方面因素,学校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扶贫帮扶的重要工作。学校领导多次到吉林省农发办、白城市农发办、洮南市农发办等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柴改电”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计划灌溉面积达到60%以上,着力把好田村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项目已成功申报,并将从根本上解决好田村长期缺水的问题,预计该项目实施后将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人。
加强整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协调省水利厅、省交通厅、洮南市政府等部门的涉农资金,陆续开展村容美化、村道硬化、文体卫生活动室建设、T型水坝修建等项目,募集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和文化建设类图书 2000余册,并捐赠图书展架,成功建设了好田村农家书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把推进科技扶贫培训作为重要助力。脱贫攻坚,培训为辅。成立服务全省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依托学校专家及智力优势,吸纳了院士、教授为主的200余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服务团内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特产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作业与信息化、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6个技术服务组。利用专家们在专业技术、科研项目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战,围绕全省扶贫产业评估、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巡回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据统计,学校已组织60余名专家在全省开展各类扶贫培训40余次,培训农民4000余人,为全省扶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大力开展帮扶村农民培训。针对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实际,结合走访调研阶段梳理出的贫困户在农业生产中缺技术、缺思路、缺理念等问题,利用春节农闲、春季备耕等时节开展驻村培训指导。自启动扶贫工作以来,先后选派专家科技服务团6批,专家学者20余名就农民们关心的种子问题、化肥农药问题、栽培方式、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生产实践指导,发放了《玉米高产种植方案》等科技宣传资料,对600人次的贫困户有志青年、种养殖大户进行科技培训,重点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题3个。
注重开阔农民的视野。学校有针对性的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长春、松原、白城、延边实施异地培训,组织他们到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农博会等展会及一些企业参观考察,开阔好田村各类人员的发展思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发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
(五)把推进结对包保作为重要手段。脱贫攻坚,结对包保为要。对接包保成效显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包保结对帮扶活动方案》,将扶贫包保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处级单位和处级干部,建立包保责任制,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资源优势,明确对接包保要求。确保针对贫困户开展经常性走访和慰问,要求各包保责任人每年上门上户或电话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4次;在情感上,每月保证联系沟通不少于1次。对接动员会后,全校各级党政领导、处级单位都迅速深入到125户贫困家庭进行包保对接,与每户贫困家庭建立了联系,并与贫困户共同探讨脱贫方案,投资金、上项目,一对一包保帮扶工作已日见成效。截至目前,学校领导深入到特困低保户家中走访慰问40余次,处级单位走访慰问260余次、电话联系500余次,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40000余元,解决实际问题140余个。
特色帮扶活动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团委、校医院、妇委会、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相继到村开展助学、助医、助残、助老、助孤等主题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四、勇于承担,积极作为,精心组建“评估团队”,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
按照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工作部署,学校承担了全省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学校遴选40名师生纳入到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组,承担了吉林省各市(州)、长白山开发区、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及各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精准识别、扶贫宣传等考核任务。目前,学校第三方评估人员历时10天完成了全省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任务,并向省扶贫办递交了全省及各县市区第三方评估工作报告,得到了省扶贫办的高度认可,这不仅为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也为进一步全面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6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好田村通过帮扶脱贫的贫困户数达到68户,贫困人口98人,分别占比为54.4%和45%,完成了今年的计划任务和省里制定的考核指标;注册食用菌、光伏、农机合作社3个,新增集体经济45万元;帮助建设改造住房2户;新农村建设道路项目成功获批8.3公里;新建围墙1800延长米;厕所改造项目覆盖 50户;打井 51眼;柴改电项目成功获批,到位资金1100万元,正在走政府采购程序;协调争取 900公顷玉米种子、价值 60多万元,实现了整村覆盖,好田村从村民精神思想到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的扶贫工作给予了报道,2016年11月18日、19日,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新闻联播分别以《科技当家好脱贫———吉林农业大学帮扶洮南市好田村纪实》和《好田村:项目全覆盖脱贫致富快》为题,对我校开展的帮扶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中国精准扶贫网、中国电商扶贫网、中国吉林网等进行了转发。
目前,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扶贫工作依然在路上。今后,学校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精神及具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脱贫为根本,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在扶贫扶志、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示范项目、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狠下功夫,使我校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确保2018年底前按期实现好田村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