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明学院 - 《三明学院报》

歌声回荡的讲坛

2016-12-15    

  12月3日下午,三明市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变成一场歌会———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授赖登明作客《三明周末讲坛》,以《音乐是生命的悸动》为题,分享自己从事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解读诗歌与音乐交织共舞的心灵悸动,给三明的音乐迷、文学爱好者带来声情并茂的阅读体验。
  音乐名师给市民上音乐课赖登明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三明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为“三明市名师———赖登明工作室”领衔人、三元区音乐家协会主席。
  三十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研究、创作,赖登明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作品160余首,主持各级课题11项。论著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明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作品获《中华乐府》征歌一等奖、“全国群众歌曲征歌”金奖、“感动中国2010征歌”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首,四度获得三明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奖励,被授予三明学院优秀骨干教师、三明市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三明市名师等荣誉称号。今年6月,他举办了作品音乐会。
  当天的报告会,赖登明首先向读者讲解音乐、声乐、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对当下容易混淆和错误的概念作了澄清。比如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一种演唱形式;大合唱是一种声乐体裁,指大型多乐章声乐套曲,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当下大众娱乐,常常把两个人对唱的情歌叫合唱,三个人的演唱组合叫合唱团。其实,这大部分是齐唱,充其量也就是很少的一部分有分声部的重唱,是“合”在一起唱。流行歌曲演唱中加入一些“和音”,这叫伴唱,也不是“合唱”。
  现场赏析原创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将高境界的文学诗词用音乐演绎,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高难度的音乐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赖登明不断探索,对古诗词、现代诗、西方名诗进行深入解读,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
  报告会上,他一边演示自己为北岛、舒婷、范方、倩虹、席慕蓉等名家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一边做赏析讲解,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解读音乐后面的美丽和无奈,引导读者感悟生命的喜悦和忧伤。
  倩虹的《花儿开了》是对真情的体现与呼唤,北岛《走吧》是挣扎奋斗的足音,范方《林冲夜奔》表现了绝境中的砥砺抗争与绝决。在赖登明的演绎下,这些诗更加充满生命的律动,流露出真善美的统一,心底的呼唤,生命的呐喊与脉动,带有忧伤、沉郁、悠深、凝重感。赖登明创作的歌曲情感丰富多彩,有席慕容的《乡愁》,有舒婷《四月的黄昏》、林日上《馨香重来》对往日温情的咏叹,有范方《琵琶记》的人生感慨、历史沉思。创作上,他艺术手法娴熟,表现大胆,节奏紧凑、冲击力强。
  特别是压轴曲《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取自泰戈尔的名诗,旋律典雅、优美,深情款款,畅快淋漓,如同西方的轻歌剧:“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已经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纵然我的歌曲消失在你眼睛的深处。我会排开那朵朵的云彩,在它的阳光里展翅飞翔,飞翔在那一片孤寂无垠的空间。”
  讲解之后,赖登明当场教唱这首歌,听众们一遍遍学唱,歌声回荡在讲坛,艺术歌曲的音符跳动在人们心田……(《三明日报》2016年12月7日B1版,记者王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