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理工大报》

大学考试为什么不能作弊?

作者: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马卫华    
2016-12-27     浏览(340)     (0)

这篇文章讨论了大学考试不能作弊的原因,包括对知识结构的真正考量、对人格评价体系的真正评判以及认清自我。作者认为大学考试是认清自我的不二法门,作弊会扭曲价值观,影响社会道德体系,并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

       这几日接连下发的考试承诺书,一遍遍提醒着同学们考试成群结队地来了。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没作过弊的大学是不完整的”;网上还说,“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大学不作弊?今天我想响响反调,谈一谈大学考试为什么不能作弊。

       一、 大学考试是对知识结构的真正考量
     

       我们一直讲,大学学什么?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还是学思维?在我看来,大学四年,学到的就是一个框架,是怎么把知识碎片搭建成为理论系统的框架,也就是知识结构,学到的就是怎样去学,怎样把学的用到实处。二十年前的考试是不需要承诺书的,也不会拉横幅说什么“堂堂正正考试,坦坦荡荡做人”,说什么“问人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诚信来”这样的话。二十年前的大学生上课是听讲的,考前是复习的,试卷是自己做的,成绩是真实的。所以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所以学习落后的同学,因为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复习,有的放矢,由不懂变精通,由菜鸟变大咖;所以学有余力的同学就去参加社团,参加发明小组,通过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再将理论水平运用到实践当中,如此往复,良性循环;所以大学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可以迸发出先进的科学思想;所以大学毕业生很快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中坚力量,当然也与获得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成正比关系。

     

      二、 大学考试是对人格评价体系的真正评判
       

        现今世界发展速度太快,快餐文化不断冲击着青年群体。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作弊与不作弊时的价值观扭曲,“我全心全意上课,专心致志复习,考的还没有抄卷子的好,大额奖学金被他拿了,而留给我的只有整齐的笔记和写满的草稿纸……”

        问题的核心是,虽然你没有奖学金,但有科学的知识结构;虽然你没有奖学金,但有清白的人格。有人接着问,清白的人格值多少钱?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破窗定律”,就是说一栋房屋的一扇窗户破裂了,如果不及时修补,很快的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白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许多学生第一次作弊都会紧张得要命,手心冒汗,可能做的小抄一次也没有拿出来,但第二次就会熟练得多,第三次基本离“一阳指”不远了;许多学生觉得作一次弊没什么要紧,不久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后续就会发展到只要有考试,就会想作弊, 时间久了,这门技艺炉火纯青,毕业后也没有丢失,凡遇到考核、评奖、答辩、竞聘、投标等等与“考”相关的境遇,就会想“抄”,这种行事思维难免不出现“学术不端”、“造假抄袭”、“不正当竞争”的现象。

      于是现在社会道德体系开始审视,大学生这是怎么了?社会开始发问,诚信变成稀缺资源,谁之过?此时,我们再来回顾之前的问题,清白的人格值多少钱?

 

      三、大学考试是认清自我的不二法门

       这里所讲的考试不是狭义的试卷考试,是指包括一切测试考核的综合体系。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四年中所学的课程大约在80~95门之间,有的特殊专业可能更多或更少一些。这80余门课程当中,通识教育占到1/4,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1/2,实践性环节占1/4。在这样批量实现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主体意识,或者说个体认知并不明晰。加之前期选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为什么学,喜不喜欢学,甚至学得好不好,能不能学好都不知道。

      考前的系统复习,将一个学期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才能全面了解课程体系与专业内涵,才会发现自己是不是喜爱专业、能不能干好专业,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牛。这一点从很多复习考研的同学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通过考研复习,才知道三年学了些什么,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挺厉害。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网上有一句话叫“你现在流的泪都是之前脑子进的水”,从历史的长河看,世界对谁都很公平。网上还有一句话叫“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说的不对,装的久了,时时装,天天装,就是真的纯了。《元史》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大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不为所动。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笑之,“此树无主,摘吃无妨”,曰:“梨虽无主,吾心有主。”

       吾心有主,从我做起,这就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