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我眼里的长春
作者:王焦文菲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长春生活一年的体验,虽然初期感到不适,但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文章总结了长春的优点,如美丽的自然环境、慢节奏生活和人情味,并表达了对长春未来的希望。
寒来暑往,转眼间我已经在长春生活了一年。
一年前的暑假,当知道自己将要在长春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拒绝的。在固有印象里,一提到长春,最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东三省的落后经济,漫长寒冷的冬季,离家的遥远……来到长春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从小到大有过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要考上清华北大,要去北上广工作,但从来没想过今天会“阴差阳错”地来到长春。刚开学和高中同学一起聊大学生活时,听着他们兴冲冲地说着各自大学的稀奇事,我却只能苦涩地调侃这里肆虐的大风,十月白山),零下20度的低温。每次爸爸问我逛遍了长春吗?我都会近乎生气地反问他“长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本地的室友对我说,长春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如果你喜欢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生活,留在长春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还很怀疑这句话是不是安慰,然而一年过去,当我再次想起这句话时,竟有了相似的感受。
为了了解新生对于长春的第一感受是否和去年的我一样,在刚开学的纳新面试中,我问过很多非本地新生这个问题:长春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所有人都提到了这里茂盛的树木、澄澈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确实这也是我第一天来到长春的感受。除了冬季,其他季节长春的天空一直是毫无杂念的蓝,云朵一直是干净纯洁的白。刚开始我总热衷于拍摄如洗的天空,大概是觉得这种好天气不太常见,但后来就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这个发现打破了我对长春又一个灰黑色的误解———大量使用石油资源导致严重污染。除了冬季雾霾严重的情况是我想到的,但考虑到这是北方城市供暖都会产生的现象,便觉得都可以理解。
逐渐地我眼里的长春变了模样。我开始注意到很多细小的事:长春的大爷口中虽然一直叨叨着但却是豆腐心肠,长春的阿姨喜欢小卷发,跟谁都喜欢唠家长里短,长春的公交司机开车很急……走在公园里,看到很多妈妈们带着孩子悠闲地玩耍,看到古来稀的爷爷奶奶们相互搀扶着在湖畔蹒跚,看到希望高中的学生们穿着永远大一号的校服秋游,我越来越体验到长春的“从容不迫”。她就像一位均匀呼吸的慢行者,安逸地享受着生活的过程。
尽管现在我还会抱怨这个地方,时不时地调侃它的种种:南下的火车太慢,公交司机开车太急,冬天太长太冷……但语气已经明显从拒绝变成了接受,渐渐地融入了这个我还要生活3年的地方———长春。
明明冬天很漫长很寒冷,为什么长春还要被称为“长春”呢?可能是大家对春的希冀吧!只有爱上一个地方才会对她充满希望,现在我希望长春“长春”!
(作者系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