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朱健出席新华网“大国教育之声”高峰论坛并发言

2016-12-12     浏览(50)     (0)

第七届“大国教育之声”高峰论坛聚焦回归教育本质,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两个使命,重在培养同学的批判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最近一年半,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出四个特点。


  本报讯 12月9日,由新华网主办的第七届“大国教育之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回归教育本质”,主题为“回归、智享、创赢”。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以及教育、文化界的20余位领导嘉宾出席论坛。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应邀出席论坛并做分享发言。
  朱健在“创业季?聚焦‘创新’”圆桌对话环节做分享发言。朱健表示,近十多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从自发探索,走进了行政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最近一年半来,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体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第二是许多高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把办学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育人优势;第三是从国家部委到省市教育厅,再到高校,三个层面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和激发,上下结合形成合力;第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凸现。
  针对主持人援引网民观点“创业,学校课堂能教得出吗”,朱健指出,这种观点和看法存在两个误区。其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止于培养企业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使命,可概括为“面上覆盖、点上突破”。“面上覆盖”,即面向全校同学,培养他们终生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点上突破”,即面向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和实践,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其二,创新创业教育不止于传统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启发式、分享式、模拟式和体验式教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常规课程、沙龙固然重要,但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大赛,以及孵化环节等,才是创业教育更重要的环节和要义。
  朱健指出,高校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区别的是,高校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同学的批判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促使学生在面对社会、行业、产业变革时,具有冒险精神、突破常规的勇气,以及毅力和韧劲。
(江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