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曹瑞臣:做学问要接地气

作者:学通社 左守凤 刘贵卿 盖培培    
2016-11-27     浏览(61)     (0)

曹瑞臣是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现代化进程生态环境史。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他对世界史的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阅读英文书籍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同时也坚持每天读英语的习惯。他认为历史是指导当今社会、服务社会的东西,因此致力于将历史研究成果运用到鲁西南生态城镇化建设。曹瑞臣渴望亲身前往英国实地探访。





  曹瑞臣,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社会科学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现代化进程生态环境史。目前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研究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参与菏泽学院基金项目两项,累计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6次,在《欧洲研究》《世界历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跟同学交流坚持用英语在进入聊城大学学习之前,曹瑞臣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当他深入到世界史学习后,浓厚的兴趣使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世界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还要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这对曹瑞臣的英文阅读和口语都有极高的要求。“口语是我的一大弱点,为了练好口语,我在吃饭前逼自己用英语想一遍自己要吃的食物,平时和同学的日常交流也坚持用英语。”现在的曹瑞臣依旧会保持每天读英语的习惯,“人老了,记忆力越来越差了。”曹瑞臣打趣道。曹瑞臣是图书馆的“常客”,每天空闲时间,他都会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看到特别感兴趣的书,他还会从网上买下来反复阅读。“其实做学问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重在积累。”曹瑞臣说。以史鉴今,让研究服务社会“历史不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去探究的东西,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通过研究历史,指导当今社会,服务社会。”曹瑞臣说。在他的课题研究《全球化视野下英国消费社会兴起与变迁(1700~1900)》中提到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治理: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飞速发展,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如今英国却从污染国家变为“蓝天白云”。“我们就是要通过研究,把他们的这种治理方法运用到中国的环境治理中。”曹瑞臣说。
  在谈到鲁西南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上,他认为,菏泽是文化大市,但不是文化强市,所以应该深入挖掘菏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要重点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同时开展免费文化大讲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历史接地气。他不断将自己的科研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科学系“世界史读书会”等活动,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对世界史有更深的了解,感受学术的魅力,理解研究历史对服务当今社会的意义。渴望亲身前往英国实地探访曹瑞臣在对英国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写论文是最难的过程,他经常在晚上和周末一坐几个小时,通宵到凌晨是很正常的事。
  《全球化视野下英国消费社会兴起与变迁 (1700~1900)》的课题研究团队成员都是曹瑞臣的同学,由于彼此都是对英国史有一定的了解,在问题讨论中,总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在课题研究上,成员之间的沟通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团队成员都不在一地,只能通过QQ、微信沟通。曹瑞臣说:“搞课题研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学问还是要做的。”
  为了课题研究,曹瑞臣表示,有条件一定要去英国进修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英国生活,亲身感受下英国的历史文化,在过程中寻找差异,力求课题的真实性。”曹瑞臣说。(学通社 左守凤 刘贵卿 盖培培)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