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短暂的历程 深刻的记忆忆在省团校学习的日子左连
作者:作者系省团校第二十八期9班学员
1965年12月5日,我迈进了山东省团校的大门,报到、分班,住进了宿舍,一颗悬了几个月的心方算平静下来。我庆幸自己成为一名山东省团校的学员。
记得这年阴历八月十五前后,新汶县委组织部的同志对我进行了考察,在那个年代考察干部是常有的事。只隔了几天,让我写一篇参加“三大革命实践”的体会文章。我用心写就一篇2000字的文章交给了组织部的同志。从此再也没了音讯。那时,正值我在新汶县社教工作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们工作组五、六位同志是山东省委党校的领导。据他们透露,这是根据中央的要求在选拔年轻干部,只要有一线希望,力争去上学。可自己是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学生,怎样争取,一点门道也没有。只有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默默地、忠实地把工作做好。在期盼中等待了3、4个月,直到10月底才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团校里,主要学习社会科学,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著;学习毛泽东选集中《矛盾论》《实践论》以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老三篇》等著名论著;学习时事政治方面的有关文章,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同前苏联论战的《九评》文章;林彪的《论人民战争》等。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以自学为主,大课辅导,分组讨论,采用灵活机动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师生之间同志式、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同学们艰苦奋斗、节俭向上,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工作近40年来的座右铭。
1966年3月,我们团校学员跟随省委工作组开赴汶上县抗旱。我分到汶上县王庄公社路林大队。这个队包括路林村、小李庄两个自然村。驻这个大队的省委工作组组长是时任省妇联主席的张恺同志,也是汶上县省委抗旱工作组的总指挥。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抗旱斗争中打先锋,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另一方面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夺取抗旱工作的胜利。
在这期间,我们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吃住在小李庄一家李姓烈属家里,李大娘的丈夫是地下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被驻守在南四湖的日本鬼子、土匪恶霸杀害了。李大娘全家三口人,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正在上学。在六十年代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生活很不富裕。我们每月交给房东12元钱45斤粮票,李大娘每周改善两次生活,吃一顿水饺喝一次面条。其余时间都喝地瓜面粥吃煎饼加咸菜为主。汶上人春冬两季农闲习惯吃两顿饭,喝不上开水,又吃不饱,满嘴起泡或溃疡,只能坚持再坚持,别无它法。有时候实在是饿的受不了,就到地瓜地或萝卜地里去挖漏网的地瓜或萝卜充饥。肚子虽然饿,但工作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还要带头多出力、熬夜,没有一点怨言。时间长了,人也熟悉了,工作组的老金同志给房东李大娘打了招呼,希望能照顾一下。自此,每晚开会回来,我桌子上,多了几个煎饼和一壶水。在那个岁月,这就算是特殊待遇了。我们工作组共有6个人,除我自己是男性外,其余的都是省妇联的领导,内有一名是山农大的毕业生,那四个人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从她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革命的老传统,还学到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对于人生观的确立,思想觉悟的增强,工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对年轻干部来说,她们既是上级领导,又像老大姐,甚至长辈,真是怀着无产阶级的感情,手把手地教,进行传、帮、带。领导干部也好,一般干部也罢,真是称得上廉洁如水,勤政为民。
1966年4月,从汶上县抗旱回来后,不久就下发了《5·16通知》,一场遍及全省、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又在学校多待了一年,于1967年11月份,我被分配到济南第一机床厂,当了一名铣床工人。从工人到干部,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直到退休。40多年来,山东省团校短暂的学习经历,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党性观念的增强,使我在近40年的工作中,时刻不忘党组织的培养,坚定立场,跟党干一辈子革命,从未偏离过方向;人生观的确立,使我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管当工人或当干部,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好工作,做出成绩。在主持济南市档案局工作期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档案局两次评为全国行业先进单位,我还荣幸地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务实求是,廉洁勤政的好作风,得益于山东省团校的熏陶和教育,终身受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却。2005年6月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