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关了自己的朋友圈。关掉朋友圈的理由是,她以前每天都会发一到两条朋友圈,编辑一条状态都要花很长时间思考,比如一张照片要用哪款滤镜,要配哪些文字?然后还要回复朋友的留言。自从关了朋友圈之后,“整个世界立刻变得清净了。”
她不是一个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做了一项调查,在2000名受访者中,有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另外有64.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关闭朋友圈。
关掉朋友圈的原因也许各不相同,但我想,如同我这位朋友一样,被朋友圈所“累”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自从这个叫做朋友圈的东西走进我们的生活,就迅速融入了我们日常的每一个时刻,在等车时、乘车时、睡觉前、起床前、吃饭前、吃饭后,抓起手机的第一件事或许就是打开朋友圈,要么忙着“晒”,要么忙着“刷”。 “刷”屏是为了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晒”些什么新内容。看到别人“晒”那么多东西,更促进了自己“晒”的欲望,当自己“晒”了以后,百爪挠心似地急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关注,因此又赶忙“刷”屏。
与传统媒体相比,人们可以通过朋友圈自己制造、分享内容,发布者和接受者不再是单向的关系,而变成了互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自造者。那么,朋友圈里所 “晒”的内容,能表明网络下的她/他是个怎么样的人么?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发现,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或者说话等自然语言(包括内容,及人称、代词、助词等具体语法),可以大致判断人的性格、情绪、思考方式。比如在朋友圈里,女性为了沟通,更喜欢晒娃和自己的作品,收到的点赞或评价也多。外向性高的人更喜欢秀社交或日常:比如趣事、囧事、宠物、社交活动、演出或赛事等,他们使用朋友圈的目的主要是沟通和信息。开放性高的人更喜欢秀智商:包括对事情的看法、社会现状、研究与科学等,还喜欢秀自己的创作,借助朋友圈更多地获取信息。自恋者喜欢秀成就:比如工作成果、锻炼成果等等,主要是为了获得注意和认可,而获得更多的赞和评论也进一步满足了虚荣。低自尊者更喜欢秀恩爱。
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好的评价能形成对自己好的感觉,坏的评价让人形成对自己的糟糕的感觉。人的评价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我评价系统,另一部分是他人评价系统。未成年时,更多地依赖他人评价;心理成熟后,则更加相信自我评价。我们通常会将这两种评价系统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看法。但自我评价系统相对弱小的人,会过分依赖他人评价系统。这类人尤其在意自己在朋友圈里的形象。
不管当初的我们因为什么原因加入的朋友圈,都是希望得到自己在社交上的某种需要,得到社会支持,愉悦我们的精神世界。当朋友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也成为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我们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想法。累的时候,可以选择退场,也可以选择旁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