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校报》

满腔热血 无怨无悔———记我校优秀援疆教师王海江

作者:本报记者 孙艳茹 魏文斌    
2016-10-10     浏览(431)     (0)




  王海江,男,1979年生,信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2015年10月受省委组织部委派到新疆库尔勒市参加支教。
  “一年的时光在忙碌与充实中很快过去,援疆之行增长了我的见识与阅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历程,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王海江这样说道。
  2015年5月,按照河北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我校需派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秀教师赴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展开教育援助工作。组织找到了王海江,而此时的他正面临多重困境,家中父母年迈多病、妻子工作忙碌身体也不好、女儿小升初关键时期需要督促指导、自己身体也有些小毛病……,犹豫再三,他毅然接受了这一艰苦任务,他说:“工作任务就是使命,组织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作为河北工程大学人,面对光荣使命就应挺身而出!”
  临近出发期,王海江突患疾病,住院半个月,病还没完全好,依然带病奔赴三千四百公里之外的沙漠腹地———库尔勒,投身到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事业中。
  肩挑重任,迎难而上初到库尔勒,王海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人生地不熟,气候干旱不适应、吃不下饭、头晕恶心,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有障碍等许多问题。“最难受的还是用水问题,当地水资源太缺乏了,我现在练就了三瓶水能洗一个澡的本领”,王海江笑着说。
  经过深入走访和了解,王海江发现巴音学院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规划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安排时序不科学;多数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陈旧,而部分实验室配置先进、花费颇高却与学生培养方案脱节,收效甚低等等一系列难题。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接下来王海江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想办法,想方案,白天教学、培训、科研、辅导学生,晚上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满脑子转的都是培养方案、专业规划。几多调研与走访,针对这些问题,王海江条分缕析,细致地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受到了巴音学院的赞许与支持。
  辛苦耕耘,不问收获在我校工作期间,王海江担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授课经验,因此主动要求承担了巴音学院此门课程的培训授课任务。由于新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当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重,所以王海江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王海江说:“刚开始给学生们讲课不知道他们懂还是不懂,接着讲下去得看他们的表情,要是一脸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那就是没听懂,还得再重新讲。”王海江不得不放慢语速、一点一滴地讲,这样的话,课时被拉长,怎么办?只能给学生“加餐”,“课是一定要上完的”,王海江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拿来给学生补课。
  “多数边疆学生性格腼腆,课后在教室或到办公室来问问题的学生很少”,王海江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他主动到学生中间进行沟通与辅导,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王海江动情地说:“看到他们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神,你会不自觉地使出‘洪荒之力’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苦尽甘来,硕果累累在巴音学院,王海江承担了全国首届跨省区专接本考试培训任务,采取了依照学生专业、水平分班、对不同类群学生制订与实施了不同的教学方案与方法,经过努力,选拔考试成绩比培训前成绩提高近20%。
  科研属于巴音学院的薄弱环节,应学院邀请,王海江多次参加科研讲座,通过作报告、评报告以及交流讨论等形式与其它师生探讨科研合作方向、讨论科研方法等。学院委托培养多名科研骨干,王海江每周定期与他们开展科研交流。他把自己的项目带到新疆展开合作,其中一项合作成果已发表并被国外SCI期刊收录。
  巴音学院地属边疆,政治地位独特,但学生思政教育短缺,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求学现象。为此,在学院开展的专题会议中,王海江针对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求学与工作经历与大学生展开贴心讨论,师生反响较好。
  针对应届生的就业困惑,在学校组织的就业动员会上,结合自己经验,倡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求职态度与灵活坚韧的创业精神,使得学生就业观有很大改善。
  王海江老师所做出的贡献,注定会在巴音学院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