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大学 - 《成都大学报》

这条路,二万五千里

作者:李鑫垚    
2016-10-31     浏览(55)     (0)

本文讲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战略决策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文章指出,我们要牢记长征,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要牢记长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历史永远不会遗忘长征。





  有那么一条路,有雪山,有草地,有波涛汹涌的江河,也有荒无人烟的黄土。这条路,二万五千里,每一里,每一寸,都曾印下过长征军战士的脚印,沉浸过他们的血泪与汗水。这条路,叫做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 年 10 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 100 万国民革命军围剿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各个农村根据地,并以 50 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岂能坐以待毙,他们奋起反抗,以毛泽东制定的运动方针为基础,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无奈第五次战役中,在博古军事冒险主义的影响下,“御敌于国门之外”,可当时中央苏区只有 10 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兵力不足,以至于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遇巨大损失。正是由于战略上的失策,导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于 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谱写了历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篇章。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不久后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打好了基础。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部署上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长征的胜利,离不开红军战士们的辛劳与付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整整两年时长,整整二万五千里,我们自强不息的红军战士们不怕赤水河、金沙江的洪涛凶险,不畏大渡河的铁索寒,不惧雪山、草地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用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顽强拼搏,势不与敌人妥协,成功通过每一项关卡,为长征的胜利铺垫了坚实的根基。小时候,无论是爷爷奶奶讲的枕边故事,还是课本上用汉字谱写的文章,又或是人人传唱、耳熟能详的红歌,都传递着同一个讯息,传颂着长征军人们的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奉献自己,成为后人赞扬学习的楷模。
  漫漫长征路,许许多多铁骨铮铮的战士,他们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怀有无比忠诚而坚定的信念,他们互助团结,顾全大局,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共同铸成如今为人称颂的长征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中,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努力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管要实现这一个个目标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长征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以大局为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对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忠诚坚定的信念,那么困难必定将逐个战胜。
  长征精神,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它留给后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顽强不屈的力量,在挫折中成长,在逆境中升华。今天亦如此,我们要牢记长征,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就像八十年前的红军战士们,坚定地走完了那长征的二万五千里。同时,长征体现的也是一个民族的团结友爱,众志成城,正验证我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今激荡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华儿女更应该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才不会被国际上的“寒流”所左右。
  长征,是一部中华英雄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史诗;长征,是一条华夏子孙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道路。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八十周年,历史永远不会遗忘在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十年前红军战士们所经历的那一件件艰辛苦难的事永驻心中,后人绝对不会忘记那些英勇的将士们所做的奉献与牺牲。二万五千里长征早已结束,但长征所沉淀下来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它像一座丰碑屹立在历史的前头,像一声声号子激励着人们前进。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可能将出现更多的“长征”,我们则更需要领悟长征精神,将它运用到如今社会,使之发挥好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