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英国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并引发英国工业革命;如今,熊博士的“NE”以加速科技成果诞生、流通、增值为目标,很有可能引领科研领域的又一次革新。
熊博士是今年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毕业生熊连松,主攻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16篇,连续6次获得“最佳学术会议论文奖”,是电气学院第一个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生。自2005年考入交大以来,他就学士、硕士、博士一路“过关斩将”。马上就要毕业的他没有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创业。现在,他是苏州牛顿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CEO。
创新,站在“巨人”肩膀上
熊连松的“珍妮机”,指的是他所创立的“牛顿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NE)。公司于2015年10月成立,是一家致力于知识技术共享经济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公司。这个平台有些类似于科技界、工业界的“淘宝”,只是交易的内容变成了知识、技术、经验、方法、渠道、信息等。用户可在平台上寻找到最佳合作伙伴,从而方便地进行技术咨询、自由地交易科研成果、有效地实现科技任务外包。
与“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一样,身为“研霸”的熊连松在生活中也是个爱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人。他发现想要独立完成一项由多“点”构成的复杂创新工程变得越来越难了,团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放获取才是未来科技创新的解决之道。“以太阳能发电举例,它的完成需要材料科学、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等一系列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其中小专业的划分更是五花八门,我们每个人的创新能够捅破上述任意一个小 ‘点’ 就很不错了,但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就必须同时具备上述技术指标,此时仅依靠个体的力量来做光伏发电将非常难。若是存在这样一个平台,凭借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互联、资源整合能力,帮助科技工作者轻易地寻找到最匹配的合作伙伴,那么毫无疑问,它将会解决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合作、共享问题。”谈及NE的价值,熊博士眉飞色舞。
“其实,在当今复杂的科技创新环境中,每个研究人员在工程中做的都是单个的高品质零部件,如果想做一个高品质的成品,就要跟人合作:不会的东西要向会的人学习、咨询;不擅长的东西要找精通的人合作、外包;好东西要拿过来借鉴、交易。只有每个人把优质零部件拿出来共享,才能低成本地做出最好的创新成果。但问题是,哪儿有我想要的优质零部件?谁能提供给我?这一切矛头都指向了 ‘渠道’。”
该公司平台主要通过C2C2B的方式运营,为用户提供个人主页服务供其充分展示自己并推介其技术专长与优质资源,提供技术咨询、任务外包及成果交易服务供用户之间进行资源的有偿交换,使用户快速掌握最优质的技术资源,充分利用同行工作的互补性、先进性提高科技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助力用户迅速地站到“巨人”的肩上,并始终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
“记得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笛卡尔看的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熊博士说,“如果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能站在巨人的肩上从事创新研究,那么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就能显著提升,这也正是NE的初衷。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公益创新创业项目,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希望这一实践能为我们国家的创新研究以及工业产业升级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成功,缘于内心深处的热爱
当然,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资金问题是他前行道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大学期间的社团赞助不是正规投资行为,初次接触投资,熊博士还以为和大学时一样,给企业方一份策划,然后他们按照对策划的满意度给一笔钱。“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资本,说实话之前我完全没有概念。”当他拿着一份自以为不错的策划去找负责人的时候,他眼中革命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在投资方看来不过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风险。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兄弟,不过是一群全是兼职,没有执行力的兴趣小组。没有资金支持,熊博士陷入了迷茫状态。
但熊连松没有让自己长时间的陷入负面情绪中,而是自己开导自己:这些经验教训全当是为以后“交学费”。有了这样的想法,熊博士的顾忌少了,思路也更加清晰。在随后2个多月的引资过程中,他一点一点地变得内行起来。他摸清楚了种子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区别,开始尝试把策划书的内容侧重于投资者的关注点,用众筹方式募集启动资金。
经过一番周折,他进一步改进策划,让公司在发展初期以电气工程这一细分领域入手,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经营模式。瞄准电气工程行业,从而带动公司在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终于让投资者感受到NE的可行性及投资潜力。“选择做科研交流的信息平台,看重互联网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一方面,科研的门槛要求也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选电气作为公司前期的突破口,就是想通过我们在电气领域积累的人脉关系以及交大在电气行业的强大校友资源来合力推广这个平台。”熊博士说。
这份坚持,这份热情,让创业的坎坷道路逐渐变得平坦起来。自成熟的“牛顿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策划书出炉后,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创业团队顺利诞生,200万的创业启动资金也陆续到款。“支持我坚持下来的,是我对创业的热情,那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爱。”
也许正是这份对创业执着的热爱,才使得NE在“互联网+”的繁华时代发展地如此壮大而迅猛。截止于2016年2月,公司圆满完成了市场需求调查以及商业模式论证,可观的商业前景和宝贵的社会价值坚定了创业团队前行的步伐;1.0版本的客户端业已完成原型设计,目前正在软件开发测试阶段;先进的商业模式、蓝海的创业领域以及可控的投资风险,使得NE逐步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获得了苏州欧锐投资咨询公司以及天使投资人张立先生的200万联合投资,数家投资机构正在与NE洽谈后续融资方案;NE因有望解决行业的痛点而被用户给予厚望,大量的潜在用户无偿地加入到了“平台筑梦”的行列:登记在册的技术专家超过了300人(教授高工达39人),参与平台运行的内容生产者和管理者已达45人,专家来源遍及学术界、工业界、教育界,一个跨界、跨地域融合的电气同业者生态圈已初见雏形……长路漫漫,期待NE能够早日成长为互联网江湖新的“巨人”,让知识技术共享经济的成果惠及广大的基层科技从业者。
(张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