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本文介绍了2016鲁迅文化论坛及其多场讨论,论坛旨在深入解读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认识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探讨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对鲁迅及其影响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本报讯 近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校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鲁迅研究会、国际鲁迅研究会、光明网联合主办的“2016鲁迅文化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
作为主办方代表,我校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在开幕致辞中呼吁要深入解读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认识到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并指出当下鲁迅研究的全球化趋势,及这一趋势对鲁迅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助益。
我校文学院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在主题发言中提出,鲁迅的价值彰显于多个领域,他常常在巨大的文化反差里思考母语的写作,其研究问题也在不同的空间游转。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领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新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鲁迅本人也对民族遗产的现代继承做出了显著功绩。我们要像他一样真诚生活、忘我做事、认真做人。
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中国人民大学分论坛“鲁迅:在传统与世界之间”在我校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移师中国传媒大学,就“后鲁迅时代及其未来”这一分论坛主题展开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论坛在我校公共教学一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针对“文本”与“传统”问题,对鲁迅研究的诸多面向进行了讨论。
孙郁教授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对于鲁迅我们有无限的阐释可能。他鼓励当代学者们从不同知识层面和视角去分析和讨论鲁迅,并相信当下学者们对于鲁迅多方面、多角度的新研究,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鲁迅国际研究会会长、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朴宰雨教授代表境外学者致辞。他追忆了鲁迅文化论坛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表达了与参会学者们进行深入研讨的期待,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代表国内学者致辞,他分析了鲁迅思想的多层意涵,认为人人都有评价历史的权力,他提出了实践性文化理念、人学的思想模式,认为鲁迅给现代人弥合分裂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提供了支点。
在六场讨论中,与会学者们分别针对“鲁迅的思想传统”“鲁迅的文学世界”“鲁迅的世界传播”“鲁迅周边”四个主题,对于鲁迅的作品意涵、思想脉络与现实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韩国西江大学教授李旭渊在重新解释《伤逝》时认为,《伤逝》并不是涓生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写作的手记,而是作为主体的涓生用记忆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建立起联系,并通过记忆叙事达到重建自我的作用。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海孟德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谈及了中国社会与鲁迅之间的张力关系,他通过自己自八十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对于鲁迅接受程度、接受方式的观察,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对鲁迅的态度呈现不断动荡且趋向两个极端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相互博弈的状态。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奥地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90余名鲁迅研究者们都从各自的视角对鲁迅及其影响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