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也谈“应酬文化”

2016-10-21     浏览(70)     (0)

  在大学“闲适”的学习氛围下,各种活动也纷至沓来,校园应酬占据了校园文化的一席之地。应酬由头很多,宿舍成员拉近感情、学生会聚餐、同学过生日、发奖学金,甚至是确定恋爱关系等都需请客,无形之中,应酬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校园“时尚”。
  “人情来往知多少,请客少不了。今日盛行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这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形象地表露了当下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中的复杂心情。如今,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应酬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青年学子渴望早日融入成人社会不足为怪,但看着自己的钱包日渐干瘪,就有了隐约的担忧,更有人因此而感到“不胜其烦”“不堪重负”。应酬资金何来?毋庸置疑,大多并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家庭。
  既然背负着人情消费“沉重的壳”,为“份子钱”所累,大学生为何难以置身事外?原因之多,最终不过归结于一个面子问题。这给了大学生更加充分的理由:都说大学是步入社会的过渡期,多参加应酬就能扩大交际圈,获取更多资源。更有甚者认为,大学校园应酬文化和社会直接接轨,比做任何事都来得实在。
  笔者认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在自欺欺人。大学生积极寻求交流机会的想法我们不予否定,但试想,应酬旗下有多少心思是在真正地交朋友?当酗酒、赌博、抽烟、拉帮结派逐渐成为应酬文化的主题,原本的交友观念一步步扭曲直到完全变质,而身在“庐山”的大学生却依然是当局者迷、无动于衷。不得不说,这种性质的应酬只能叫“利益性聚餐”,切莫拿着增进感情、扩大人脉来做挡箭牌。
  别让大学“应酬文化”蔓延成“喧宾夺主”。身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竞争时代,把时间浪费在酒桌上的大学生们往往缺乏一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这种在原本该摆放书的桌上摆上“酒”,并通过“酒”这一媒介来拓宽人脉、建立人际关系的做法,无疑是缘木求鱼。相比之下,走心地读书学习在大学时代已成为一种稀缺能力,富有价值的实践经历也逐渐脱离大学生生活轨道,大学生更应该重新拾起。有了知识的积累,再逐渐接触书本之外的人情冷暖、社会百态,才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最佳方式。与此同时,实力才是职场成功的“敲门砖”,“苦考一摞证,不如酒一瓶”的说辞,只是思想慵懒之人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寻找的借口,在价值的天平上,当代大学生不应舍本求末。
  面对大学校园“应酬文化”的发酵,我们要再次呼唤大学生的任务和追求。这个年少轻狂的时代,我们最不该以交际的名义放纵自己,而要把握分寸,不忘初心,别让“应酬文化”侵蚀了校园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