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报》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湖南农业大学建校113周年有感
作者:离退休处中共第二支部 石雪晖
文章讲述了湖南农业大学团队克服困难研发推广欧亚种葡萄等技术的历程,并提出对年轻教师的期望。强调教师应做优秀人民教师,严谨治学,为社会和农民服务。
自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起,在历经了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湖南农学院阶段,湖南农业大学已经陪伴莘莘学子走过了113年。今天我校拥有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级职称专家854人,博士生导师279人。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项,省部级奖147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输送了26万余名优秀人才。
我在农大的日子一晃也有40年了,我亲眼见证了农大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果树的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种叫做“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30-40元。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在新疆等地可以种植。我们的团队在思索:“葡萄不能再靠‘进口’了,我们要开发属于自己的葡萄!”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在南方真的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吗?顶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开始了艰苦地求索!
我们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欧亚种葡萄国内外主栽区的温度、光照、土壤等栽培条件,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增加品种花色,进行了大量的品种引进试验,三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通过采用避雨措施可以在南方栽培的品种,有早、中、晚熟的,有核无核的,不同香味的,不同果形与颜色的。欧亚种葡萄虽然可以在南方栽培了,但在种植中出现了果实难着色、品质保证难、产量不稳定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大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措施。通过多年艰苦奋斗与探索,我们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为了引进新品种,葡萄团队成员不远千里,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时常是天刚亮就到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不间断地记载着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团队成员都是事必躬亲,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我们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共选育出葡萄新品种13个。2008年完成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和“葡萄熟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的省级成果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1—2015年编制湖南省葡萄技术规程8个,2014年葡萄团队成员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葡萄协会,为湖南省及相邻省份葡萄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希望年轻教师们能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学习的楷模、前行的航灯。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全部倾注在工作岗位上,因为教书育人就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对学生满腔真情、对同事真心相待,真正做“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帮手”。要精彩演绎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要解学生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
要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做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老师就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更是老师的影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讲好“精彩一堂课”、“精彩一门课”,就得把科研放在首位,才能把创新性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要与社会、产业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和人才交流、资源互用共享,开展多种形式地合作研究。
要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做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成果留给农民家!要情系“三农”,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上荣光,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