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我只是一个医生
——记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副院长李新志

作者:汪薇    
2016-10-01     浏览(276)     (0)
    副院长、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全国委员、省骨科学会脊柱学组委员、三峡大学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除尽一身铅华,穿上圣洁白大褂,李新志淡然地说:“我只是一个医生。”
  结束紧张的会议后,李新志快步回到办公室,映入眼帘的那套桌椅书柜,就是他办公室的主要摆设,简单、朴素。随即,门外走进来一位工作人员,递交给李新志一本证书,并祝贺他获得了 “宜昌市直卫生计生系统高层次优秀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李新志真诚地表示感谢后,接过证书并顺手放在桌角,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啊,虚的,虚的……”的确,如他所言,“医生”二字,那背后闪闪发光的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奖杯荣耀,而是那双回春妙手所安抚过的每一个受到创伤的灵魂。



1.峥嵘岁月 行胜于言

    “已经24年了”,他回忆道,“1992年我从医专毕业刚刚踏入仁和医院从事外科工作。”本以为会如大多数青年医生一样,中规中矩地从头做起,慢慢从“小医生”历练成“大专家”,但一次意外事件让他毅然迈向前方更崎岖的一条路。1996年,由于医疗技术的匮乏,一位瘫痪的胸腰椎骨折的病人在手术后只采用了钢板固定,然而专业素养较强的李新志则意识到,这种固定不仅让医生在术中不能大胆减压,而且更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在得知病人手术出院后仍没能站起,他立即决定坐火车去患者老家探望病情。几经辗转,他终于到了患者家中。“当时看到病人的状态很不好,由于不能站立,臀部长了许多褥疮。”他低下头来,眉头紧锁,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那时候我就在心里立志,一定要攻读研究脊柱脊髓损伤方面的相关治疗医术。”
  三年来,同大白鼠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使李新志攻读硕士期间在脊柱脊髓方面的造诣日益高深。学成归来,但他的求索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不久后,医院来了一个13岁患骨肉瘤的少女患者,他为小女孩儿做了大腿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考虑到孩子年龄尚小,担心她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和打击,李新志只要一有空就买来玩具去看望孩子,并不忘时时鼓励她坚强振作。然而天不作美,事与愿违,小女孩儿的骨肿瘤往肺部转移,两年后因治疗无效死亡。这对于李新志来说,无疑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又一次重击。于是,他再一次离开医院,义无反顾地选择攻读博士。期间,他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与骨肉瘤侵袭能力的研究,为骨肉瘤疾病开启了基因治疗可能性的大门!
  三年又三年,人的一生不过区区数十载,而李新志却拿它来为生命赛跑,作为一个医生,为的不是丰碑荣誉,而是能跑在病魔前,挽留住每个脆弱的生命。

2.巨人肩上 桃李芬芳

    李新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站在郑之和老师的肩膀上。”饮水思源,他心里总是牵挂着恩师,“是郑老师手把手教我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学医很苦,能坚持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的培养和激励。”说到这里,他双手交叉握住,神情有些激动,“壮大我们仁和骨科团队,是我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当然,这是我的追求,更是作为一个医生的信仰!”
  作为骨科学科带头人,为了打造优秀的骨科团队,他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每个人的优势所在而将他们细分为创伤、矫形、关节、脊柱、手外、微创6个小组。同时,他将骨科护士送去大城市进行专业的术后康复学习,目的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手术护理。团队部署成功后,他还安排骨科助理对每一位病人进行回访,对病人做全面的了解和问候,回访率几乎为100%,而收到的反馈好评也不可计数。
  他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用三尺讲台演绎人生的人民教师。他培养的研究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如今遍布上海、天津和湖北等地。“李老师经常努力争取机会让我们去比较牛的学校进修,除了倾囊相授,还要我们不拘泥于小地方,去外面学更多的专业知识。”他的学生说。同时,李新志也在三峡大学任医学院留学生老师一职。为适应地域文化差异,他果断放下院长、教授的身份架子,同留学生打成一片。知道留学生生性活泼、能歌善舞,他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创新成一套“颈肩腰腿痛预防操”,以舞授课,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手术前保持头脑清醒,把手术过程再在脑子里过一遍,还要去看一下病人的术前状态。”“任何疗法都要结合病人病情,采取简单有效的技巧。”“术中动作要轻柔规范。”“永远把病人当做朋友。”这是李新志常常对青年医生的嘱咐与告诫。
  亦师亦友亦良医,他是巨人肩上的英雄,是诲人不倦的春蚕,然而,他更是一名平凡而不平庸的医生。

3.医者仁心 大爱温存

    每周一是李新志的专家门诊时间,整个上午,他在门诊室内一直重复着起身洗手、坐下、问诊这些动作。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就诊效率,将近五个小时他不喝一口水,不上一趟厕所。“我们门诊最大的遗憾就是隐私措施没做好,不像那些大医院,每个患者都是单独进来,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但是在这里,经常是一群人都挤进来,可我也不能硬生生地把他们推到门外让他们候着,或许有些人有急性症状反应呢?”这般敬职敬业背后承载的是李新志对每一位病人的守护与关爱。“李院长是伍家区篮协副主席,记得有次比赛他的脚踝受伤了,但他还是带病撑着扶拐坚持来门诊看病人,看得让我们心里很酸……”科室熊慧慧如是说。
  “要把病人当做朋友,你是一个医生,首先要让病人信任你。”那年春节,一位出车祸的病人昏迷中被紧急送到医院,李新志二话不说立即给他做了手术。术后才知道他是山东人,由于急着回家,身上没带多少钱,不久他的亲人也匆忙赶到。看着一家人在医院郁郁寡欢地过年,李新志马上组织科室教授、医生、护士等从家里带菜来医院,陪伴这一家人共同过年。为了让年夜更有年味儿,他还专门为患者家人包了红包,以表安抚和慰问。
  这些年来,李新志组织举办了多次义诊、公益讲座。让他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10月10日在五一广场举办的“急救白金10分钟”的自我急救知识培训。他以“天使之吻”生动地讲解了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自我急救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这些经历会时时让他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那紧急关头的责任感。轻微震动后,李新志立马意识到是地震,他即刻冲出办公室奔向病房,组织在场的医护人员将能走动的病人带去楼下,然后用担架将卧病在床不能起身的病人一一从楼梯抬下去。整场慌乱中他用清醒的头脑组织人员疏散,自己却始终没有离开外科楼半步……无法想象意外,也不敢多想,直到将最后一位拒绝下楼的病人劝服并陪同下楼后,他这才一下疲软地坐在地上。
    “我是医生啊,这些是我的病人!”他平静地说。

4.细微小节 彰显大义

    谈到生活爱好,李新志爽朗地笑了:“我何尝不是一个喜欢逍遥自在的人啊,每天都吃顿好的而不是盒饭,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了,我很想去稻城亚丁……”还没说完,便被一个电话打断。科室在装修,他要去看看门装得怎么样。
  “李院长做事经常是亲力亲为的,都已经成院长了,每天早上却来得比我们都早,看着医生交班,然后去各个病房一一探望。他总是坐在病人床边,轻轻按按病人肚子揉揉腿什么的,用这种方式来亲近和安抚他们。”科室助理在一旁笑笑说,“他真的是个和蔼亲切的领导,总是从家里带来煮好的火锅,在科室和大家一起坐着吃……”一位正在吃饭的患者也点点头说:“李医生啊,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个人素养好技术也高,一天总要来我病房几次,每次进来还总是要先敲门,我就说他太客气。李医生还说他最近在写《骨科健康管理预防》,等书印好了要免费给我们病友每人一本呢!你说像这样的医生哪儿找去?”
  作为医生,李新志强调最多的就是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我希望现在的青年医生都有信仰,能体恤病人,理解医生的本职。我鼓励学生们考研读博,以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他总能按时来医院上班,却每次都过了饭点还没能把肚子填饱;他总会抽出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看病查房,却没能好好陪家人出门周游一圈;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很多,却也常常顶着压力默默燃起香烟……而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一个医生啊。”
  的确,他是一个医生,但他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