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我的大学
□刘红园
大学生辩论赛讨论了大学引领社会还是社会引领大学的问题,双方认为大学是社会的文明风向标和精英汇集地,但大学的存在不是为了创造利润,而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反方认为大学应该肩负历史的责任,保有旷达的境界,在引领社会的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这场辩论赛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活留下了庄重的印迹,激励着他们永远前进。
大学是智慧的源头、精神的家园。
曾几何时,这个毋用置疑的问题开始让人迷惑起来:理想缺失、激情不在;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那些缺钙少硒的大学总是举步维艰。
社会困惑,民众不解:散发神圣光芒的象牙塔是否将要变得锈迹斑斑?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是大学引领社会还是社会引领大学?
这个沉重的话题,也就是交大医学院首届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的辩论题目。
不知道血气方刚的学生会如何看待当今的大学?如何看待他们身处其中对他们一生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校园?当他们走出校门,面对社会与人生是否会以“我的大学”引以为豪?
一个没有文化的大学是苍白的,一个没有精神的大学是濒死的。
大学,没有神采光华何以凝聚传道授业的教师?没有内涵蕴藏何以化育怀抱希望的学子?
今天,看似对一个社会问题的即兴辩论,实质上却是一次让高等教育不得不沉思的青春追问:当今大学中的个别,在诸多急功近利的所做所为之后是否甘愿在经济发展的泡沫之中失去应有的价值?
08年11月12日,深秋的江南凉爽中尚有暖意。傍晚时分,图书馆底楼大厅就格外的热闹起来:
新东方的评委到场。
环球雅思也步入大厅。
本校的专家早已坐在了评委席上。
选手列席,自我介绍后主持人宣布决赛开始。
大学引领社会。
正方如是说:大学是社会的文明风向标、民众的精英汇集地。毫无疑问,大学应该是最为典雅的文化载体、最为纯粹的理想居所;是一个民族前进的旗帜与动力。大学是社会的一员,大学中人也要靠薪酬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但大学的存在不是为了创造利润而是为整个社会储备精神和物质的潜在创造力;其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而这一价值的实现虽然周期长达数十年,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根本性的。
社会引领大学。
反方如是说:在社会经济模式转型后,价值观在一夜之间几乎完全集中到了经济效益的杠杆上;赚钱以过上富裕的日子基本上就成为社会存在的唯一目的。
大学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高收费、场地出租等等,如此饥饿的直奔一个“钱”字只因为校园中人也要在社会上生存。
如果脑袋里只有钱,必然就会淡化品位、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向钱进的同时学校就有成为社会变革中的边缘结构的可能,随时都会有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钱不是坏东西,摒弃了道义的钱才是万恶的根源。没有公正与卓越的大学能走多远?谋求利益是生存的本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又时时矛盾,唯有无私的品性才能让大学有多远走多远。
要肩负历史的责任保有旷达的境界,在引领社会的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当今的大学应该坚守什么?放弃什么?再调和点什么?
至此,辩论赛告一段落。在热烈的掌声中,无论是唇枪舌剑的辩手还是台下心潮涌动的观众,大家不言而喻地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是因为在“公生明、廉生威”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文化、昂扬的激情、深邃的智慧、明晰的思辨在一墙之内蔚然成精神的沃土、思想的家园;以葆有长春藤般永不凋谢的岁月。
在接下来的自命题演讲中,从“我的人生理想”到“对三聚氰氨事件的看法”,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我工作我快乐”......每个题目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年轻一代的生活热情、理想信念。青春年华中优美的一页在这场真才实学的对决中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涯留下了庄重的印迹;在静静的夜色中漾起了阵阵清新的波澜。
因为这些意气风发的学生、因为这些满怀热情的年轻,希望和理想呼唤着大学、青春年少的朝气温暖了整个校园。
永远的大学,引领社会前进;永远的青春,引导大学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