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培养法学人才,聚力法治实践
——法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实践实录
供稿单位:法学院
法学院开展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南平调研宣传活动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实施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法治社会,法律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无处不在。
近年来,法学院从专业特点出发,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用法律专业知识和特长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法律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旨在弘扬法治精神,为社会的和谐创新发展作出贡献。同时,通过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等形式,推动法律抵达民心,推进法治精神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从生活中养成法治的习惯,为更好地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具体法学院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科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法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创新摆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依托法学专业教研室、知识产权专业教研室和实践教研室、法学研究所、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福建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福建工大司法鉴定所、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物证鉴定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更是加强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对法学与知识产权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公检法律师等行业部门如鱼得水,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一是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12·4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国际知识产权日”等特殊节日,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活动中,法学院师生结合党支部立项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走上街头,在人流量较大的街区如五一广场、梅州社区、校园文化广场等设立法律咨询点,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对市民们的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给予充分解答,进行法律上的答疑解惑,提供法律帮助,主要涉及房产物业、劳资、债权债务、婚姻继承、人身损害、消费等纠纷。
二是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展送法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假,法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师生以省级队、校级队、小分队的方式,开展走出学校,走进农村,情系民生,以法暖心,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积极与当地的公检法部门交流学习,学习法律实务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入的了解当地农民经常遇见的法律问题。实践队队员们向民众讲解了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知识、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未成年的成长问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保护问题等,指导帮助地方民众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同时,法学院团委多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法学院学子多次在校级以上暑期社会实践论文竞赛中获奖。
三是依托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法学院教师具备法学专业学历背景,掌握较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且大都兼职从事执业律师工作,拥有较丰富的法务实践经验。自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结合诊所式法律教育,带领、指导法学专业学生,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近年来更是积极加强与福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交流合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仅仅2014、2015年,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为弱势群体开展了援助案件有:许步国律师代理的“覃霄故意伤害案”、“何川辉人身损害赔偿案”等五个案件,王凤民律师代理的“杨青燕申请好事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仲裁一案”及“余俊杰诉裴有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等两个案件、官玉琴律师代理的“朱益峰离婚纠纷案”等五个案件,两年来共办理了21个法律援助案件。
四是结合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自2011年以来,法学院团委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时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古山洲小学”开展“七彩课堂”活动。活动期间,法学院志愿者结合专业知识为,向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们开展法律支教活动,为小学生普及一些简单易懂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法学院志愿者还积极开展了福州市青少年图书馆志愿活动、善恩园志愿者活动、为生病学生爱心募捐等活动,为校内外弱势困难群体送去帮助与关爱。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法学院于2012年4月20日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共建成立福建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和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来,便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展开了国际国内关于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教学的科学研究,且多次开展了有关知识产权的讲座、学术讨论和培训。2015年1月29日福建工大司法鉴定所成立,是福建省第一家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鉴定机构。2015年12月1日,福建自贸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于获批成立。多年来,法学院积极依托这些平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自身的帮助。
一是依托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开展关于知识产权课题科研立项科研工作。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致力于福建省知识产权发展、教学以及运用而展开的,今后法学院将继续努力为福建省的知识产权科研事业,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2014至2015年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共取得18项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科研立项,其中项目来源包括中国法学会一般项目(1项)、省知识产权局(2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以及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项)等,校级科研项目--“两岸商标制度的差异与协调问题研究 ”1项,所有项目科研经费共计34.9万。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如与福建省三奥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保护研究”。
2012年以来,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位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如:熊建军博士《印度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高效变迁》,在《中国科技信息》上发表一篇题为《美国应对WTO强制许可制度的一种新动向》;冯仁涛博士在CSSCI刊物《管理评论》2013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商标、广告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贡献研究——基于医药行业的实证分析》等。
二是依托福建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讲座、学术讨论和培训。自2012年以来,法学院总共主办或协办四次有关知识产权的讲座,分别为:“建筑设计之著作权”讲座、“商标保护制度的发展”专题讲座、“台、中、美专利申请务实方法” 专题讲座和“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专题讲座;多次组织或参与的学术讨论,其中许步国和郑华聪参加了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改与驰名商标保护专题研讨会”、冯仁涛博士参加《福建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立法论证会,此外,法学院还积极举办的《职务发明条例草案》研讨会;主办或协办过八次有关知识产权的培训,最近的几次培训包括“福建省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培训”活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培训和福建省(莆田)企业专利实务培训等,共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
三是依托福建自贸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福建自贸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建设目的为研究、总结和实践合作保护知识产权新理论,提出并分析福建自贸区产品供应链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固定研究成果,切实促进福建自贸区产品供应链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保护软环境的有效培育,发挥福建自贸区的辐射和示范效应。中心根据福建自贸区实践和实际,提出并分析福建自贸区产品供应链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理论,阐述知识产权全球价值多样性,以产品供应链为线索,运用最新资料分析美国、欧盟、台湾在知识产权国家价值趋异性和国家利益趋同性方面的全球地区博弈及其利弊得失,为福建自贸区产品供应链知识产权合作保护提供实证支持。
作为工科院校的法学专业,法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意在寻找更加适合的发展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道路上,法学院将继续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