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赤子之心荐轩辕———读《傅雷家书》有感

作者:工商1502王思思    
2016-09-15     浏览(83)     (0)

  傅雷与傅聪,亦师亦友,心底深处的所感、所想、所思,都通过一封封家书传达。思念,毫不掩藏,悉数相告于信中;教诲,循循善诱,一刚一柔,使远方的游子在音乐之路上愈行愈自由。
  傅聪是幸运的,他是天纵之才,从小对音乐有着独特而敏感的领悟。同时,他也赶上了全国解放,政府重视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留学波兰,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大放异彩。他对肖邦的理解,无不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开放。
  离家半载,才知相思之苦。这次读此书,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凭再遥远的距离都斩不断的。“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平凡家庭的情感,即使是傅雷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也拥有。在信中,他曾多次提及“你的信怎么还没到,是生病了,还是工作太忙,但无论多忙,总该来信的”,此种父亲对孩子的期盼,跃然纸上。想到我离家这半年的经历,父母每晚等着我的来电,他们说不敢打电话给我,怕我在上课而影响我。中国式父母,便是不把爱意挂在嘴边,却沉默地爱着孩子。
  父爱深沉,傅雷教给傅聪“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傅聪一直谨记于心。来到波兰,他便代表中国,他必须拥有民族自豪感,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斩获第三名,引起国际的震动,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不骄不躁,以诚待人,这是傅雷教给儿子待人处事的道理;不要着急下结论,也不要简单直接地批判人,这是傅雷教给儿子自己的经验。世道艰难,在陌生的异国他乡何尝不是,基于此,傅雷在信中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处事小心,祸从口出。
  即使是天纵之才,傅聪从未轻娇待之,每天八小时的练琴时间,不敢怠慢。因租房之事耽误练琴,他深感痛惜时间蹉跎。每每在音乐会上,无论独奏或合奏,他都郑重待之。得奖之后的傅聪,并不局限于肖邦的钢琴曲,他开始尝试了解巴赫、贝多芬及现代钢琴曲。音乐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他须做的便是继续前行,追随梦想。傅雷曾说“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严肃态度,不但始终如一,还随着年龄而俱长,从而加强了他的学习意志,不断地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敬业、爱国,这些品质随着傅聪年龄增长、出国留学,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令人敬佩。
  傅聪,一位时代的大师,他以赤子之心回报祖国,回报在音乐之路上帮助过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