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的不存在与大学生要勤奋是两码事儿
本报评论员
最近,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的90后本科毕业生李柘远以一篇详实而确凿的“调研报告”,将这些年一直令国人推崇、网上疯传的《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一文,给彻底否了,其结论是“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盛景”,并不存在,只是一个想象。
这,真真出乎意料,令人大跌眼镜;这让我们心潮澎湃了好久的“好文章”,竟然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原文的失真,我们无从得知原因究竟出在哪里,是有人合理想象,道听途说,生编硬造?还是故作高深,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反正,这个光怪陆离的肥皂泡被李柘远戳穿了,破了。
人家有理有据,不信服不行。李柘远的文章,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这些年来,对《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一文,你信我信大家信,压根儿就没有人怀疑过其真伪。甚至还有很多人引申开去,以“哈佛如何如何”来反思中国教育的缺失或者中国大学生的不足。而李柘远,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在查资料时,他发现这几年网上也零星出现过针对这个话题的“辟谣帖”或“确认帖”,但多为游客或短期交换生的随意分享,表述并不算严密。他对此文的真实性先是心生质疑,然后通过哈佛官网资料查询、哈佛学生现身说法、哈佛图书馆实地走访等步骤,进行了“一次不含糊的尽职调查”,给出了“一个靠谱的解释”,其眼光之犀利、视角之独到、论证之严谨,令人信服。李柘远的实证启示我们,“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何其宝贵!在思维创新和学术训练上,我们除了求同,更应该求异,敢于独立思考,切勿偏听偏信,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即使对司空见惯、人云亦云的问题或现象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须知,求异恰恰是创新的起点,而质疑则是创造的发端!如果没有李柘远的这篇文章,我们不知还要被原文“励志”多久!
其二,“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的不存在,丝毫无损哈佛学生原本的刻苦与勤奋。正如李柘远在文章结尾写到,“我没有在国内读大学的经历,不能对咱们国家的大学生妄加评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哈佛、耶鲁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相当productive……”,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相较于国内同学,他们不轻易翘课(在很多美国大学,翘课是要扣很多分的);(二)上课时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就实时向教授发问,甚至展开一场辩论。力求在下课前就把新知识点都搞明白;(三)几乎所有人都会用Google Calendar等工具做每天的to-dolist,把当天的学习任务用1,2,3列出来。一些同学还会进一步划分优先级、给自己设置完成一项功课的时限(比如,“7点钟晚饭前必须把50页的阅读做完”);(四)该学时就集中精力学,该玩时就使劲玩。他们会把自己“关起来”,心无旁骛地读完一本书、做完一份习题集、写好一篇论文……高强度的闭关,往往能帮他们在短时间内快准狠地把学习任务搞定;(五)目标感明确……不弄明白不回家。
——不翘课,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该学时就集中精力学、该玩时就使劲玩,目标感明确……这样的“学习范儿”,我们还有木有?
中国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达到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的刷屏和点赞,习惯了“一目十行”的“秒读”然后一键转发,“网随人走”、“机不离手”成为很多学生的主打生活方式。即使在课堂上,也有不少学生成为“低头族”、“手机控”,整天盯着手机、泡在网上、宅在宿舍,被错误信息裹挟、误导,在盲从盲信中丧失独立的判断……
大学生该如何定义自己的学习生活?
大学教育被称作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是因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手段上都和小学、初中和高中有所不同。在目的上,大学培养的是能够独当一面、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教给学生的是具备高度专业性、与实际应用或学术研究结合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学教育更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学、撰写阅读报告、完成小组项目等形式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大学的学习不再是按部就班完成学习考试的苦旅,而是自主探究世界的快乐。
大学是“university”,不是“由你玩四年”。中学的你,伏案而学;大学的你,眺望而学。
记住“千万别把大学当高中”这句话吧,也别再全信高中老师说的那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不要在最应读书最能吃苦最需学习的年纪选择安逸和放任,请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与读书这样最美好的事物上。比如,在清华大学,“就算大年三十,自习室也会人满为患……”
须知,“几年的虚耗和放纵,换来的可能是一生的卑微和无力”。
只要你“把大一当做高四”,感到“大学过得比高中还累”,这就对了。
无论是谁,“与众不同的背后,都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故此,“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是真是假,不是啥大事儿,别太惊诧;而读大学,就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不迷茫不懒惰不“葛优瘫”,这与你是在读哈佛读耶鲁还是其他大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