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陶堰与陶氏家族
作者:●钱茂竹
(一)
陶成章的出生地是绍兴陶堰,这是绍虞平原上一个较大的村庄,村西三十多里即为古城绍兴,村东二十里为名镇东关。浙东运河横贯其中,白塔洋、贺家池分别在村南和村北。它又处在鉴湖之东,为东鉴湖辽阔平原上的一处肥壤沃土。陶堰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荟萃,俊贤不绝。在绍兴,甚至在浙东,可以说还很少有这样一个乡村,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会出现如此数量众多、 规格很高的著名人物,真可谓群星灿烂,光耀长天。人们说,在明清时代,陶堰除少了一个宰相,缺一个状元外,其他职官,如尚书、御史、总督、巡抚、翰林等,一职不少;科举之榜眼、探花、进士、会元、解元等,一应俱全。而且仕宦时间之长,中举比例之高,为官之清正廉洁,政绩之显著赫然,也是罕与伦比,令人赞叹的。乾隆时著名诗人、学者陶元藻在《陶氏族谱》中叙述:《明史》中即有庄敏、恭惠、文僖、文简公诸列传。自成化以来,祀乡贤九,名宦十三,鼎甲及乙科八十有奇,自乡士至封疆令凡百计:可谓衣冠相望,卓卓在人耳目。据2011年12月出版《陶堰镇志》对明清两代所出的人才作过统计:陶氏共有进士42人,举人69人,贡生83人;官员有168名,其中尚书及各部官员19名,巡抚、省长5名,将领9名。在这么一个村落中能出现如此众多的科举才俊,实乃世所罕见。自明弘治理三年(1490)出第一个进士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最后一个进士,共历405年时间。一个村子中的一个氏族能有42名进士,平均不到10年就出一个进士。全国多少村子中,几百年能出一个进士已属不易,而陶堰一村一姓就出了这么多,这真可说是一个科举村、一个进士村。这里有一个“一门五进士,祖孙两尚书”的佳话。陶谐是陶氏科举的领军人物,他于弘治间为解元,继而为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的长孙陶大顺为嘉靖间进士,其子陶允淳与父同登进士榜,开创了父子同科先例。陶谐次孙陶大临为嘉靖间进士,且获“榜眼”衔,授吏部侍郎,死后赠尚书,陶允宜为万历间进士。由此祖父孙子、玄孙共五人均为进士。而祖父与孙子两人为尚书,故有此历史佳话。一门光辉,世代传承。这是一个典型的进士之家。其次还应指出的是,这陶堰一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氏族。据1980年绍兴县地名办公室的《绍兴县地名志》述,陶堰村共为309户,1147人,包括陶堰街、塘家湾、鱼池头、西上塘等小区。陶堰,全称陶家堰,是陶姓家族聚居的村落,全村人极大多数姓陶,如果追踪溯源,认祖归宗,则全是一脉所系。因此这个村子宗族影响力既大又深。明代中期,这里的陶氏分为西、东、南三房,各房又分为长、次两房,这样共为六房。以后支系繁衍,各房均成百十户的大族,直至今日,人们依然房次不乱,辈 、属分明,人有所归,家有所宗。族规村风促使人们有一种超越家庭和个人的亲和力、凝聚力、约束力和策励奋进力,这对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尤其青少年时期的茁壮成长,显然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二)
陶堰的族情民风是崇尚读书,崇尚仕进,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把诗礼、科举、簪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礼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封建时代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和武器;科举是读书人挤身仕宦的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由此而登一官宦之阶。所谓簪缨,则是指仕宦显贵。簪,长针状物,用于缀定发髻以利戴冠;缨,盔盖上的饰物。此即以高官的冠饰来比喻仕宦级的高低,诗礼传家的结果可望是簪缨继世。在明清两代,陶堰因多人读诗礼而中举,因中举而做官,一人登上科第仕禄,全族欢庆,真是荣宗耀祖,门楣生光。据陶维墀老人的回忆和调查,在六十多年前,陶堰还有41座牌坊屹立于村内和周边,当年每逢科甲奏捷,仕宦登身,或由朝廷亲赐,或由地方议诀,立牌坊以表彰其功绩,流传芳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