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新生故事

你好,哈工程

作者:记者 贾天添 学生记者 李锋    
2016-09-02     浏览(65)     (0)

哈工程数字化迎新更智能、自主、贴近、便捷,新生报到可通过数字迎新系统完成注册,新生导航员提供服务,让新生和家长有“有人管了”“像是到家了”的感觉。


  听着铁轨发出咔嚓咔嚓的撞击声,动力学院的新生王国祥知道自己和父亲离衡水越来越远,而目的地哈尔滨越来越近,也许,是时候应景地来句客套话:大学,我来了。
  老早之前,王国祥就加入了哈工程2016级新生交流群,再加上自己就读的衡水二中有很多师兄师姐也是哈工程的学生,所以,他已经对这所大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报到的注意事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集中报名的地点一般设在哪、需要携带哪些材料、自己即将入住的公寓怎么走……然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一些“变数”发生了——由于学校实行“数字化迎新”,新生只需要提前在网上填好一些信息,划过款的同学到了学校就可以直接注册并入住寝室,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拖着行李箱到处跑。王国祥预感:“似乎是件好事”。
  假期,动能学院2015级学生徐梓嘉也没闲着。当听说院系开始招募新生导航员的消息后,成为导航员这件事,便被他提上了日程。听说,不是谁都能当上新生导航员的,最起码也得是那种热情、善于沟通、有责任心、充满正能量的同学才会被选上。徐梓嘉一对比,发现自己完全没问题,最后,果然开开心心地通过了院系的遴选。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总共选了八百多人,做到每个寝室都配备一名导航员。随后,学校又对新生导航员做了两次培训,开了一次工作会议,目的也是想让他们能够服务到“家”吧!工作任务布置一结束,徐梓嘉立刻通过手机、QQ、微信等方式跟自己负责的新生取得了联系,组建了寝室群,这样,他有什么消息可以及时通知大家,新生有什么问题也能实时联系。
  19个小时的颠簸后,王国祥给徐梓嘉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学长,我们到哈站了”。
  8月19日上午,哈尔滨阳光明媚,王国祥刚走出出站口,就看到一排人举着牌子,从里面挑出“哈尔滨工程大学”、找到接站人员后,顺利上了大巴。今天温度不算低,自己不容易,接站的志愿者们好像也很辛苦。想着想着,车上突然有人发问“请问咱学校接新生的大巴多久发一次啊?”工作人员擦了擦额头的汗,回到:“那不一定,得看你们在迎新系统上写的预计到校时间是怎么分布的,人多车就多。”哟,听起来很科学。
  果然,停车后等待王国祥的不是之前学长所说的一排排大帐篷,接站车直接把他拉到了十公寓楼下,目测,真的不需要顶着太阳拖着行李转圈圈了。下车的时候,大家比下公交车有秩序得多。车旁边有个管事儿的,可能是参与迎新工作的某个领导,他对身边的志愿者说:“咱们安排个人负责分发行李,免得有同学不小心拿混,也别让冒充志愿者的人趁乱拿走行李。”听到这些话,王国祥心头一暖。
  “学长,我们到楼下了”,看到王国祥的消息后,徐梓嘉立刻回复:“欢迎你,学弟!请你和志愿者去五楼‘走一圈’,完成注册。”
  五楼楼梯正对的一个自习室,成了新生报到的接待处,许多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同学进进出出忙碌着。今年是实行数字化迎新的第3年,99%的新生都登录了数字迎新系统,就使用率来说,效果是很让人满意的。而不设置集中迎新现场、在寝室完成注册,是个新鲜事儿。录取通知书上有一个二维码,新生报到接待处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给成功报到的同学扫码,数据便会同步更新到迎新数字系统中。
  学生处的黄老师早早便来到了十公寓的报到接待处,她想见证一下新生在寝室完成注册的“历史性画面”。打开笔记本电脑,黄老师看到迎新系统界面上显示的报到人数不断跳动,“未报到人数”、“已缴费人数”、“绿色通道申请人数”等信息也一目了然。用她的话说:“数字迎新系统确实很方便、很智能、很高效”。
  下午,黄老师又特地来到迎新一线,看看现场状况怎样。看到王国祥父子二人过来,黄老师赶忙招呼,“来个志愿者把家长带到寝室休息”,又扭头对家长说:“孩子大了,报到的事儿,就交给他自己解决吧,您先去寝室看看环境”。王国祥对这个结果也很满意,毕竟,这个年纪的人普遍渴望长大。
  终于,王国祥跟徐梓嘉碰面了,黄老师很高兴看到这种情况,她觉得新生导航员的工作很有意义,用她的另一句话来说:“工作是三天,朋友是一辈子”。两人招呼过后,王国祥明白了之前QQ消息里“走一圈”的意思。原来,工作处不大,数字迎新系统已经简化了相当部分的内容,剩下的程序几张桌子就可以搞定,新生过来报道像是进屋走一圈,便可以完成注册,然后就能带着行李回寝室休整。
  带着王国祥到达寝室后,徐梓嘉默默提醒了一下自己:正能量导向!随后,他开始向王国祥介绍一些基础硬件设施,“六人寝,上下铺,独立卫生间……”其实也不需要徐梓嘉多说什么,刚来到这个寝室的时候,王国祥就很喜欢。想想高中时同样面积住了12个人的寝室,这里就很好。然后,徐梓嘉又介绍了“校园生活百宝箱”,里面包括校园一卡通、寝室钥匙之类的物品,还有一张“下车面”券。王父看着那张券乐了,“上车饺子,下车面”,原来学校也懂。介绍完之后,徐梓嘉找到王国祥的备品柜,帮助他整理备品,这些东西都是导航员们提前分好放在柜子里的。整理的时候,徐梓嘉给王国祥传授起了“过来人”的经验:“千万不要觉得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学习了,大一很关键,一定要打好基础。咱们学校实行大类培养,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还能申请转专业呢。到了大二、大三,你可以积极参加一些创新和创业活动。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都是你深造和就业的考量因素之一。”东西整理完,徐梓嘉又开了个几个欢脱的话题,主要是怎么购物方便省钱,还有一些校园的基本情况。
  王国祥还有购买军训服等事宜需要去别的地方办理,而徐梓嘉在动能学院的导航员中属于“留守”工种,所以,他通知另一位“机动”工种的新生导航员为王国祥父子二人带路。这趟主要是去21B和启航活动中心,路上顺便熟悉一下校园环境。
  回到公寓时,王国祥遇到了他的辅导员刘春雨。当时,有位新生因为身材原因,床铺需要加长加固,但他在数字迎新系统填写信息时漏掉了备注这项内容,家长和学生都有些焦虑。刘老师了解情况后,特地来找家长沟通:“这个问题我们是有处理方案的,你们不用担心,最迟到明天就可以处理好。”这一席话,字里话间都很温暖。
  刘春雨当了好几年辅导员,他知道家长陪学生来报到是为了什么,所以他清楚自己有义务给刚刚进入新环境的新生们“家”的感觉,也让家长“放心”回家。其实,每个辅导员都会为此“煞费苦心”。船舶学院的一个新生,腿因为踢球受伤,缝了好几针。他的辅导员张学超看到学生拄着拐爬到6楼,立刻“批评”了家长:“一会儿还有手续要学生本人去办,折腾孩子爬楼太辛苦了。”说着这话的同时,他起身出去,扔下一句:“书记帮我盯着点,我去取车。”于是,这个学生剩下的行程由张导车接车送,直到办完所有手续。事后,新生父母谈到对学校印象时,特别真诚地说道:“没有不满意的,非常好,尤其是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
  当然,王国祥没有看到这些,他只是觉得忙了一天,既兴奋又疲乏。躺在床上,王国祥努力睁了睁眼,再次确定这一切都不是梦。回想白天的历程,这个地方似乎真的不错。理了理思绪,王国祥闭上眼睛,心里客套了一句:“你好,哈工程”。

    记者后记

    过去,新生报到,要拿着大包小裹到集中迎新现场,完成注册后,再提着行李来到寝室。虽然有志愿者帮忙,但是还是会让人感觉颇费周章。为了满足学生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校自2014年开始实行数字化迎新,并对数字化迎新工作不断进行完善。今年,新生不仅能在网上注册信息,而且,在寝室就能报到,充分体现了数字迎新智能、自主、贴近、便捷的优势。
  数字迎新,更智能。今年,我校招收本科新生3895人,已有3848名本科生通过数字迎新系统填写信息,登录率达98.79%。新生需要在迎新系统校对补充个人、家庭信息,填写代购物品信息、抵校信息、缴费信息,查看宿舍信息、入学公告、校园地图等。学校则可以实时掌握已经报到的人数、申报绿色通道的人数等信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加长床铺、派发接站车、批量划款等。
  数字迎新,更自主。实行数字化迎新以来,我们在迎新现场再也看不到辅导员指导新生填写学生信息表的画面了。因为在报道前,新生需要自主登陆数字迎新系统,独立操作,填报第一手资料。而每当迎新工作人员看到家长想要帮助新生完成注册时,便会对家长说“请您跟随志愿者到寝室休息,让新生独立完成报到环节”。这样的做法,无疑加强了新生长大成人、需要独当一面的“仪式感”,这也正是我们倡导新生独立报到的意义所在。
  数字迎新,更贴近。新生到宿舍后,新生导航员会引导新生完成扫码报到、发放“校园生活百宝箱”,还会为新生讲解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大类培养政策、防诈骗信息等信息和注意事项。经过培训的新生导航员们,用热情、得体的举止言谈,展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用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新生和家长有了“有人管了”“像是到家了”的感觉。
  数字迎新,更便捷。今年,新生报到的日子里,校园格外安静、有序。没有志愿者高声喊着“某某学院的新生请跟我来”;看不到新生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注册;辅导员也不用坚守在喧闹的集中迎新现场,而是深入寝室,及时为新生解决更多的问题……数字迎新,不设集中迎新现场,不仅方便了新生,也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双赢,而这,只是数字化学生管理与服务的一种尝试,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