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夯实基础 强化内涵 深化改革 提质升级

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016-07-05     浏览(85)     (0)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二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共南华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按照“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强化特色,提质升级,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全力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提升。2012年学校成功晋升为一本高校,在全国29个省市实行一本招生;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校,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位居省属本科院校前列。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爱心奉献、自强自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典型。
  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59项,较“十一五”增长近3倍;科研进校总经费近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3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其中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二)办学特色持续彰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筑牢。省政府和国家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公司、中核建设集团公司继续共建南华大学。
  教学科研平台特色更加彰显。获得“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和“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获批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中核集团公司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中核建重点实验室6个,获得国家级核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校连续被中核集团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与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中核建设集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授予学校“人才培养基地”。
  (三)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新进展。获批7个卓越工程师、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项目。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内部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效。《南华大学章程》核准发布,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全面梳理、完善学校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五参与”,得到教育部肯定和推介。改革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综治维稳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建设单位。
  (四)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一批优秀教师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新增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办学条件与民生改善协调推进。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大幅改善,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4.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 9.62万元,增幅109%。
  办学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和维护。宣传思想、校园文化、后勤服务、内部审计、期刊建设、档案管理、教育阳光服务、节能工作、计生工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多次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单位。工会、共青团及学生会工作有声有色。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这5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要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委在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必须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特色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必须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师生员工的办学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汇聚起助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高等学校要适应新要求,着眼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创新性成果、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计划,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