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疫苗市场的“毒瘤”之痛

作者:孙晓濛    
2016-04-05     浏览(145)     (0)

  最近,山东警方破获了案值5.7亿的
非法疫苗案,根据疫苗案的线索,非法疫
苗的销售涉及全国二十四个省市。紧接
着,央视曝光了问题疫苗名单和存在问
题的药品批发企业。一时间网络上议论
与质问齐飞。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
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然而疫苗
作为本该由国家严格控制的生物制品,
不但出现了非法销售的情况,这些“灰色
市场”上竟然还销售着未经严格冷链储
存的问题疫苗,而这些储存方式不当的
疫苗危险性还不明确,不免惹人猜测与
恐慌。
  网络上已经有人列举问题疫苗致残
致死的真人案例,从微博小透明到网络
大V无不义愤填膺。我们都能够理解这
种愤怒,它源自失望。接种疫苗是一件
离每个人生活都很近的事情,正是这样
一剂几乎人人都需要注射的医疗制品出
了大问题,问题疫苗流入了二十多个省
市,最可能受到伤害的正是最需要保护
的孩子,教人如何不愤怒!那么,疫苗市
场的“毒瘤”会带来哪些伤痛,与当年“毒
奶粉”风波雷同的恶性事件为何一再发
生,是国家血液中流动的哪些“毒素”堆
积成这颗“毒瘤”?通过观察,也许我们
能得知一二。
  最直接的,人们的矛头都指向不法
商贩,这群贩卖非法疫苗的商人丧失了
道德底线和基本的法律意识,不少网友
都大骂“丧尽天良”。据悉,山东非法疫
苗案最先被控制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对母
女,母亲曾是一位药剂师,女儿则也是医
学科班出身,连这样有着基本医学常识
的人都参与了违法的贩药活动,疫苗市
场是怎样混乱的景象,我们也能管中窥
豹而推测全局了。
  无良的药贩子固然令人不齿,但令
人心寒的,恐怕不仅仅是这群浮于案件
表面的无良商贩。在我看来,还是两个
层面出了严重问题,一个是上游的药企
人员。首先,这次疫苗本身没有问题,但
是在流通冷链的环节中出了问题,那么
好好的疫苗为什么不走正常的渠道,而
是交给非法商贩去销售呢?说到底还是
利益的驱动。这次案件中的问题疫苗全
部属于自费的二类疫苗,渠道较小又分
散,管理上有缺陷,上游具备疫苗销售资
质的药企人员钻了这个空子,与疫苗贩
子联手倒卖,疫苗经过非法的倒手过程
由合法流通链外再次进入链内,流入疫
控部门和接种单位。而这条的利益分享
链中,可能也包含了疾控部门和接种单
位,购买疫苗和核定价格的人员肯定存
在违规操作,为这批疫苗的流通道路扫
清了障碍。但是上游的药企人员是整个
利益链中的主导者,他们提供最初的货
源,打开灰色的销售渠道,联手核价人员
操控疫苗价格,从中获得大笔利益。
  还有一个就是药品监管部门,要知
道,从疫苗批发、流通到接种,只要每个
环节监管到位,这些非法的销售活动就
绝不可能进行。网络上有消息称,“三聚
氰胺奶粉”风波之过后,部分因该事件被
问责官员复出履新,还有进入国家药监
部门成为领导,并且否认自己的工作过
失,叫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丑闻,是冷
酷地坚持万事都曾做对。”试问,如果不
对药监部门人员从严整顿,对出现的错
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问题官员也无
反省,那么谁能保证“毒奶粉”“问题疫
苗”之后不会有更大的“毒瘤”爆发?食
品药品,乃是保障民生最重要的物品资
源,这一块的监管应是市场监管的重中
之重,国内在这方面屡屡出现问题,相关
监管部门的失职是难逃干系的。
  李克强总理对此案已经作出重要批
示,称此疫苗安全事件暴露出监管方面
存在诸多漏洞,要求彻查“问题疫苗“的
流向和使用情况。我个人以为,这次”非
法疫苗“事件正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国内
药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种种问题。从小
的说,部分行业人员没有职业底线与道
德情操,缺乏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也缺
乏对个人欲望的控制,见利而动,实在可
恶;从大的说,国家的相关制度不够狠,
我们常常强调要建立社会征信体系,而
惩罚机制是这个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倘若恶性事件的涉案官员与企业人
员总能”东山再起“,那就说明国家制度
对此太过手软了,对于这样无视人民性
命的不法分子一定要重拳出击,只有加
强对此的打击力度,才能真正遏制医疗
产品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的乱象,政府才
能为人民真正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