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话版《孔子》剧照
▼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张朔
日前,我校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幸请来了浙江省话剧团,为全校师生演出在德国戏剧节上获奖的话剧《孔子》。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可谓精彩纷呈,育英大礼堂座无虚席,掌声此起彼伏。
孔子这个题材应该说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剧主题。对于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争论,两千多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不同的文学作品、影视、戏剧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对孔子这一形象进行着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诠释。在众多的版本中,浙江话剧团的《孔子》无疑是独特的,更是十分成功的。
在笔者所知的有关孔子的话剧中,无论是早些年广受好评的广东话剧团的《圣人孔子》,还是一直以来被当成山东话剧团“镇团之宝”的《布衣孔子》,都是试图打破公众传统习惯性审美经验的束缚,尝试从各个角度对孔子这位圣人形象进行再阐释,借助话剧这一形式将两千年前的孔子淡然坚毅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相应推动了剧目本身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和水准。但看完浙江话剧院版本的《孔子》,笔者对旧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不得不说,浙江话剧团在李伯男导演的指导下,将一个似乎已经被阐释穷尽的古代历史人物题材又解读出了新的意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全剧不论是剧本本身、演出形式、演员表演,还是导演惊人的戏剧节奏掌控能力,以及试图在剧中传达的思想,均有其独到之处,令观众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匠心独运,也不得不感慨,该剧之所以能够在德国的戏剧比赛中脱颖而出,确是实至名归。
剧本的优劣是判断一出话剧好坏的重要标准,有一个好的剧本,就像一个人有了一副好的骨架。《孔子》作为一部史诗性的话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孔子的生平、七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展示给观众,篇幅有限内容却丰富,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戏剧创作经常要讲究三一律,即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展示同一主题,而孔子的生平跨越了七十年,如何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对孔子数十年的心路历程进行呈现,并且使剧情的发展自然流畅,对于剧作者来说绝对是巨大的考验。
自然,剧作者蔺永钧先生的创作是让观众很难挑剔的。在剧本的创作中,巧妙使用了穿越代入方式,借助电影院里孩子关于孔子询问母亲的契机,逐渐过渡切换到两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像一卷缓缓展开的画卷,抽丝剥茧地勾勒出孔子短暂一生的精彩瞬间,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去塑造一个圣人的形象,让准备正襟危坐地欣赏一幕宏大的历史正剧的观众能够放松心态,本着当下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孔子这一圣人的一生,这既符合戏剧创作的规律,同时也满足了剧情的需要。剧作家高明的创作手法,使得那位存在于浩瀚经典古籍之中,高悬于庙堂之上、让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孔子,被还原为一个能触手可及、可以与观众平等对话的角色。孔子虽是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故事人物与观众之间本存在具有很强仪式感的距离,但由于创作者巧妙的构思,将背景的设定改在了当下,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这种距离感在无形当中被大大拉近。实际上,此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孔子已经不是历朝历代史家文人笔下所塑造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人物,而是言谈举止之间都与当下暗合的鲜活个体。历史与当下,古代与现代,关于孔子的想象与现实,都浓缩交织在短短的七十分钟的舞台上,似浓墨重彩之后淡然的留白,让人浸入其中却又回味无穷。
此外,李伯男先生作为一名在市场上久经考验的导演,为了迎合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使该剧在表演形式上颇具开创性。好的剧本提供了一个好的故事,但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也需要话剧表演形式的创新。正如导演自己也表示,“故事的核心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让今天的观众看懂孔子,而不是历史剧的排演。希望这个戏有生命力,被当代的观众和年轻的观众接受。”为了让此剧更加“时尚”,导演煞费苦心,尤其造型和舞美设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此剧的造型颇为写意出彩。主人公多身深色的长袍,配以宽大的水袖,显得十分飘逸,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足已显现人物的庄严,尤其在孔子生命的最后,身穿白色长袍,白须飘飘,使观众于庄严之中,更能感到一种神圣。演员的着装,配合非现实主义的舞蹈表现手法,在传统的舞台上,带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亦真亦幻的舞蹈,配合着悠扬的笛箫和铿锵的大鼓,让人有种时空交错、古今跌宕的感觉。
全剧舞美采用投影的方式亦是点睛之笔,灵动自如,戏剧节奏掌握准确无误。灯光多为定点光,除表演区域外皆为暗场。也许有观众质疑,全场的灯光怎么能那么暗呢?演员脸上都没光了!其实不然,好的戏剧表达并不在演员脸上,一个声音、一个动作、一个背影皆是戏。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几次出场都是背对观众,圣贤的演绎不只是看脸,而是看一个教育家的脊梁,一个国家的脊梁!
此外,道具使用同样是传统中见精华,伞亦是伞、也可以是马车轮;扇亦是扇,也可以是文人的风骨;水袖亦是服装,也可以是吹寒人心的西北风。在西方话剧的范式之下,观众仍能发现中国戏剧的写意之美。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演员在台上翩翩起舞,配合背后四块投影屏唯美的投影变换,尤其当演员的影子映在身后屏幕的画面上,仿佛一幅幅流动的中国画。中国画的神韵,配合来自西方的科技,中西合璧,浑然天成,简直妙到毫巅!
总之,浙话版《孔子》使得孔子这一形象从庙堂走向江湖,不但有古意,且颇具现代气息,足以见得编剧和导演的用心和功底。手笔着墨不多,孔子形象却有血有肉,是当代话剧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为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