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毕业感言

作者:■2010级法学实验班 尹君    
2016-06-21     浏览(70)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法大昌平校区度过六年青春岁月,感激老师和好友的陪伴,对母校充满不舍之情。毕业在即,作者希望与同学们保持联系,并祝愿彼此未来平安幸福。


  从2010年的秋日来到距离北京45公里的昌平,到今天已经过去六年时光了,而我们也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美好绚丽的六年青春岁月,结识了一群影响深远的人生挚友,并完成了自己价值观的重塑。而此时此刻我们终将向这六年大学生涯挥手告别,本以为我会痛惜青春不再,会伤心老友离别,会畏惧踏入社会,然而当我静下来慢慢回忆旧日时光,脑海中涌现出来的都是一帧帧暖人肺腑的画面,心头都被一种叫做感念的情绪占满。
  无比感谢对我们进行谆谆教导的师长。法大之大也,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我们之所以能够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充满骄傲地称自己来自中国法学最高学府,恐怕自信绝不是来源于那或许是三十年前的昌平第一高楼,亦或是五分钟就能走完的袖珍校园,而是在这里聚集了中国最优秀最可爱的法学大师,他们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法”字的内涵。对于我个人而言,最最感激的莫过于我的研究生导师,可爱的智慧姐姐。大学时期就有幸跟随老师进行学习,研究生期间更是能够近距离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老师妈妈般的关怀。无论是一周一次的读书会,还是阳春三月或金秋九月的出游,我们和老师一起度过了太多美好时光,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博大精深的民法理论知识,更多的还有淡然踏实的人生态度,智慧家园将会是我一生的家园。临近毕业,这种感念更加强烈,许是毕业年各种压力较大,我对毕业论文陷入一种异常的焦虑之中,几遍几遍的修改终难满意,是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安慰与逐字逐句的勘误才让我得以顺利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时至今日再去回想,总觉得有些对不住老师,那段时间她也是杂务缠身忙得焦头烂额,然而老师对我们却没有一丝丝不耐,这或许就是法大老师最感人之处,对于学生,有着最深沉的爱。
  最难忘怀的就是那些和我们一起走过青春岁月的好友。大家相识于年幼无知时,一同经历了六年时光的洗礼,蜕变成如今拥有独立三观的个体,然而他日江湖相遇,无论是你已经成长为衣冠楚楚的大律师,亦或是她已然是端庄严肃的法官,彼此在对方眼中应该还是那个糗事连连笨手笨脚的男孩儿或女孩儿,相视一笑中都留有岁月的温度,这或许就是相携成长的动人之处。回首往昔,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六年中和舍友们度过的点点滴滴,一食堂二楼或者二食堂一楼有着我们给对方带过的无数顿一荤一素一两饭,阴霾笼罩的日子有着一次次插科打诨,还有每一个想家的夜晚的相互安慰。也不能忘记社团中结识的好友,我们因志趣相投而交,又因相互扶持而成为一生挚友,曾经的辩论场,后来的自习室都留下我们珍贵的回忆。还有非常难能可贵六年一起走过的同班同学,大家因为高考或成功或失利从天南海北聚集到一起,共同组成2010级法学实验班,开始了2000多个日子的相伴学习,我们自称为小白鼠,也感慨一起当试验品的难得缘分。毕业在即,我们这帮人也要说再见了,自此从书桌走向社会,各自书写属于彼此的人生故事,只希望留京的我们能时常聚一下,去远方奋斗的你们能够永远顺心。
  最后,想对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学校说一句其实我们还挺舍不得你。记得刚来政法的第一天,看到这个蜗居于昌平一角占地面积甚至没有隔壁中学大的校园,六人一间的拥挤宿舍以及全校无空调的教室,我实在产生不了已然来到大学的兴奋感,甚至做好了过六年苦日子的心理准备。可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在往后的日子里却将它所能给予我们的倾囊相授,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无比富足。大学虽小,但我们却有着不输清华北大的王牌社团;资金虽少,但我们图书馆的书籍却时常更新;各种名师讲座竞赛比赛永远不缺,文娱活动也不曾落下,在昌平这片土地上我们生活得肆意而快乐。
  离别就在眼前,无论我们有多少不舍,都要和这熟悉的人熟悉的物说再见了。或许他日大家还可以把酒言欢,也或许一别经年,再无相见的缘分,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那么此刻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认真地道一声珍重,祝愿每一个人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越来越好,不求功成名就,但一定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