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真个别离难 不似相逢好

作者:■2010级法学实验班 王会战    
2016-06-21     浏览(57)     (0)

毕业之际,作者对法大生活感慨良多,对母校有情感上的牵挂和信仰认同,对未来充满信心。作者认为即使面临职业选择,只要胸怀梦想和正义,就能铸就最坚实的法治基石。离别法大,却心系母校,期待未来重逢。


  我始终认为,离别不能称之为一件好的事情。小的离别,些许伤感。大的离别,默然无言。如今毕业,与法大一别,本非言中之事,些许感怀,恐亦只能说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了。
  在法大生活六年,留下了诸多记忆。深夜坐上迎新的校车,看着北京的万家灯火,内心本有的期待全变成了莫名的不安;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清晨,打开宿舍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闻已久的军都山;听了郑永流老师讲的法理学导论,说是要有规则信仰,之后就再也没有闯过红灯。明法楼班级的第一次相聚,八达岭人生的最后一次军训,婚姻法英语老师带领的晨读,阶三阶四的中西方文明通论,致公楼301教室的所有专必课,历历往事,其景如昨。法大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诉说不完的故事。
  如今的我,时常穿着短裤和拖鞋,散步于小月河畔,看大爷们打打太极拳,看大妈们跳跳广场舞,偶尔亦会去对面的北邮和北师跑跑步,打打球,羡慕一下别人的操场与球场,感叹一下自己学校的举步维艰。法大于我,已然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法大的小,习惯法大的沉稳,习惯法大的务实。法大于我,同时也成了一个归宿。即使每天深夜奔波,内心依旧处之泰然,因为自己始终知道,有法大将作为自己这一天的终点站。
  法大给人的这种归宿感,是一种情感上的牵挂。在这里,有对自己谆谆教导的老师,也有对自己处处挂念的同窗好友,还有自己熟悉地一花一木,更有一个毕业生羡慕的校园味道。同时,这种归宿感,更是一种信仰的认同。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法大有着肩负法治天下的使命感,星星之火,代代相传,六十四年来,从未熄灭。而我们作为法大的学生,也要有做法治践行者的信念,承接法大关于理想与正义的火炬。正如黄进校长所言,我们就是法大的火种,只要我们立于天地之间,智慧、理想、正义之火就不会熄灭。时值毕业,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职业选择,法律职业共同体即是由我们组成。虽然我们每个人很渺小,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我们每个人胸有梦想,心存正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就能铸就最坚实的法治基石。
  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法大给我的烙印,距离与时间永远都无法抹不去。真个离别难,不似相逢好。如今,自己带着法大的烙印步入社会,期望以后能以一个合格的法大人与母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