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林秀安校长回忆录选登」

创业秦皇岛———二十五年改革创新建燕大(五)

(1984———1988)在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再建分校

2009-03-30    






  
确定目标高速度建校,保证85级新生入学
根据机械部的批复: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的建设规模,到1988年一期工程结束,应达到在校生1250人,拟建校舍7.3万平方米,总投资3300万元。建设资金一部分从国家已批给东重的基建费中拨出1950万元,不足部分用处理多余用房或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
  学院于1984年9月末提出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 (燕山大学)基本建设任务书(草案)”,并在学院党委三届五次会议上确定分校建设分两步走,规划最终达到在校生5000人规模。这一规划在11月末得到了机械部的正式批复,明确了学校近期建设任务的核心是在1985年秋季招收新生。这意味着只用一年时间,就要在平地上建起一座大学,还要招收新生入学,时间实在太紧迫,很难实现。但是如果在两年后再招新生,那么分校的建设规划就必定成了泡影。学院最后还是决定1985年招收第一届新生入学。为了保证85级新生入学,学校必须立即解决置地问题,尽快完成基建设计,马上动工盖房子,以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这样,我们确定了从1984年9月到1985年末这一段时间要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招生的高速建校任务。
  真抓实干选址、征地、落实基建设计工作
启动学校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成立燕大筹建领导小组。学校决定成立由林秀安、齐建国、臧瀛芝、张建智、董明高5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秦皇岛市政府为了及时解决与地方相关的各方面工作,决定派出以高铁生副市长为首的5人小组参加燕大筹建领导小组。筹建领导小组决定于10月6日举行燕大筹备处成立大会。
  在燕大筹备处成立大会上,顾二熊市长说,办燕大是秦皇岛经济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秦皇岛成立我们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造就和培养秦皇岛的一代新人,必定能够把秦皇岛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使秦皇岛的社会风气、人员素质得到提高。顾市长希望燕大能够创办成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并表示,资金问题只要部里支持,市里可以组织贷款。
  机械部教育局程光局长对秦皇岛市委和市政府的决策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表示学校应该为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毫无保留地做好服务,还根据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提出了办旅游、外语和经济专业的要求。
  我在讲话中说,总结东重20多年的建校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速度快。对一个新的学校来说,改革就是要在建设中按照自己的特点,走创新之路。燕大的建设必须是高起点、看得远,要高标准、现代化,才会有发展的余地。
  最初我们来秦皇岛考察时,根据市有关部门的推荐,校址选择在了海港区,位置靠近海边和河北大街,在大小汤河一侧,沿泰山路为主轴线,占地700亩,与东北大学分校为邻。但由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需要,最终把我们选的校址转给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我们就面临重选校址的问题。
  这次选址工作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四位正、副市长亲自参加,他们顶风冒雨连续作战,使我们深受感动。对选定的校址我们也非常满意。校园占用的土地是属于前道西、山东堡和归提寨村所有。校区沿河北大街东西长一公里,向北面延伸是高坡,落差有十几米,校区内有个天然水塘(即现在的燕鸣湖)。另外,校区内还有农田、菜地和七八十亩的果园。铁路局第三工程处在西南角有一大片砖房,临街中段有北京电车公司的暑期休养所,另外还有几户石棉板房和红砖房住宅。对这些需要搬迁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都及时给予了妥善处理。
  因为征地审批要通过河北省政府,这期间有关部门和主管干部中也出现了持不同意见者,审批遇到了阻力。但最主要的困难还不是这些,而是没有钱买地。征地即使是分期的,需要的钱也不是个小数目。我们来秦皇岛办学,自己手里没有钱,部里也没有为建分校拨款,当年应拨给东重的基建费也没发下来,而河北省当年办理征地手续的截止期限是12月20日。为此,顾二雄市长亲自出面与河北省政府沟通,并帮助燕大借了600万元用于征地。到12月24日,在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终于在河北省政府截止办理审批征地手续的最后一刻,解决了燕大在秦皇岛办学的立足问题。
  燕大基建工程设计工作从召开燕大总体设计方案评审会时就开始了。会议特邀了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院、西北设计院、湖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教授参加评审。清华大学、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和新加坡实际集团等单位共提出了7个设计方案,通过分析比较,最终确定新加坡实际集团和机械部设计总院承担燕大工程的初步设计与施工设计。新加坡实际集团最突出的优势是速度快,如果由国内的设计院来设计至少要拖后一年。但是,机械部基建局某位领导提出不同意让新加坡参加设计的意见,说国内能干的就不用外国人来干,出现这种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时已是11月底,我马上给何光远副部长写报告反映了实际情况:之所以选择新加坡实际集团参加设计工作,主要考虑的是他们的设计速度快,可以保证1985年春季施工。另外,燕大建在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希望学校建筑能反映现代化的水平。部设计总院与新加坡实际集团联合设计对提高总院的设计水平和以后承担国内外建筑项目是十分有益的。我认为,燕大的建设只能前进,而且要快,现在更换设计单位,必将拖延学校的建设进程。何部长批示说:“在秦皇岛建设分校可以与新加坡联合设计,这样有利于学习先进技术,但联合设计应以我设计总院为主。”至此,燕大基建工程设计的风波经过努力争取,总算是化险为夷,走上正常的轨道。
  1984年11月29日机械工业部正式下达了《关于对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的批复》,确定本期建设规模到199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研究生240人;远期要达到在校生5000人。设置7个系18个专业,新建校舍15.4万平方米,总投资7600万元(其中学校自筹1500万元)。鉴于“七·五”期间国家安排投资尚有一定困难,不足部分可争取地方低息贷款或集资解决。12月22日,燕大工程设计合同在北京正式签字。燕大工程设计由兴华工程咨询公司(部设计研究总院)和新加坡实际集团联合承担,本期工程土建及动力公用设施投资约5000万元。
  逆风起飞 坚持1985年招收新生入学
东重在秦皇岛建分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阻力,出现了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对于1985年招生的问题也被有些人认为是不实事求是、急于求成,燕大建设一度几乎搁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经过机械部、秦皇岛有关领导以及东重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突出重围、化险为夷,并且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万里同志说:“现在沿海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除所在省市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外,中央各部委、群众团体都想为此做点工作,这是个好现象。秦皇岛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和条件,抓紧工作,争取三年初步改变面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秦皇岛市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的会议纪要》中指出:“可请有条件的大学在秦皇岛建分校,加快人才培养,以适应当前之急需。”机械部更对东重秦皇岛分校的建设和办学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力求做到投资省、速度快、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的、高水平的重点大学。”
  1984年12月29日东重首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我代表学院领导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我在报告中指出:“我院在秦皇岛市创办燕山大学,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沿海开放城市办分校是一项重大改革,符合当前学校的发展趋势。回顾我院二十六年来的历史,展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燕山大学是大有希望的,她将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按照机械部教育局向教育部报送的1985年招生计划,富拉尔基东重本校计划招收300名本科生;东重分校燕山大学共设10个专业,计划在19个省市招收本科生380名,加上招收河北省委托培养的本科生50名共430名。我工作报告中最后提出:“分校的基本建设任务必须坚持速度快、质量好的方针,争取在秦皇岛市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施工进度,努力完成近期工程的土建施工任务,并保证1985年开始招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