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37°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地区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河南省及本省的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带结合部,是中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境东西直距114公里,南北直距138公里,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
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曾称聊邑故名,一说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又因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聊城的第一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
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山陕会馆
光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