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浅谈复调小说中作者、主角、配角的三位关系

———与独白小说相比较探讨复调的显隐性

作者:◇张 盈    
2016-06-15     浏览(877)     (0)

  作为自然派小说的杰出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人的灵魂的审问者”。他的自然派写实手法,使他笔下勾勒的世界力求反应真实的社会现实,而这也就形成了他复调小说中详尽真实的世界格局。自然派的科学性、自主性,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思想的怀疑性、包容性,打下了复调小说的基调。在他的复调小说中,作者和主角自由、主角和配角平等。
  与复调小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往风行的独白小说,将这两种类型的小说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可以鲜明的看出主人公在这不同的世界中鲜明的不同之处。
  独白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定性和评价,都没有超出作者的观念、意识框架,没有人物内心对话式的反抗,而这恰恰是复调小说的典型特征。复调小说中的隐形复调正是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和思考。人物有着自我意识、反思精神、怀疑精神。
  《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时时刻刻都处在他自身矛盾复杂的思想风暴中,在他犯罪之前,他激烈的徘徊于“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哲学争论中。他在不断的痛苦思考中,衡量自己的思想,而最终在思想的鼓动下不顾一切的进行了疯狂的实验———震惊全俄的“当铺事件”。
  这是一种错误的实践,但同样给了他真理前进的方向,他痛苦、迷惘,而最终在与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一次次交流中,选择用身体的苦痛去换得心灵的宁静,以罚抵罪。
  停滞让思想死亡,而对话让思想丰富。思想不知源从,且不知所终,在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主人公对话社会、对话他人、对话自己,质疑现实、质疑权威。但这种怀疑不是一种消极主义的否定,而是更多的一种可能性,思考中包容更多的声音,在怀疑中扩大自己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与独白小说相比,主人公拥有自身的鲜活性,他脱离了作者固定的视角,不再是作者的传声筒。在某种程度上,在作者构建出的世界框架里,甚至思想达到和作者议论同起同坐的地位。他更加鲜活和生动。
  不是作者塑造了一个符合他心意的形象,而是这个形象鲜活的存在于这纷杂的世界里。不是按照作者的好恶决定人物,而是作者塑造这个规则健全的世界,而人物在其中自行运转。在复调小说中主角有了自由和主体性。
  复调小说的显性复调,就在于主人公与书中其他配角的交流与争鸣。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想法,而与之相应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和轨迹,不依附于主角存活。在复调小说中,会有一种感觉,配角只是在主人公的人生中交错了轨迹,在主人公不涉及的地方,他们仍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着他们的生活。
  拉斯科尼科夫的独创“哲学”,索尼娅善良隐忍超脱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无耻哲学,所有的人物在世界中旗帜鲜明的发声,是冲突又交叉的平等观念的交汇。
  如果说独白式小说的结构,是把读者作为依附在主角身上的一抹幽魂,而与之相通的,主角无关的人物都做了模糊化、虚幻化的处理,书中世界由主角一力带动,且配角为主角儿存活,没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与主角有关的世界鲜活,而离开这条主线,世界一片荒芜。
  而复调结构的新颖和特殊之处,就在于多人发声。在世界观的言语交界中一点点丰富了书中构造的世界———类似现实的世界。与唯独突出的主角不同,配角们哪怕戏份不多却个性鲜明。读者在复调结构文本的阅读中,像是在现实中与朋友相交一样,一点点窥见、了解周围人鲜明独特的各种想法,平等而明晰,像“复”字一样,多样而丰富。
  用巴尔特的结构理论来分析,独白式小说引领读者沉迷阅读的快乐,而复调式小说在结构上给读者混乱和煎熬,把失落感强加于人。读者在阅读时对角色的思考和怀疑感同身受,冲击读者历史的、心理的、文化的各种假定,破坏阅读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这让人痛苦,而在这痛苦的经历中,思想获得新生,它会给读者带来新生的“极乐”。
  复调结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在时代的发展中应运而生,深入人类的精神和灵魂。显性的复调是指文本世界中主角和配角的多人发声,而隐性的复调则是主角和作者、以及主角内心的怀疑思考。复调就是一种多样发声的艺术思维,贯穿文本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