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夏天,我陪你看日出日落,要把希望和梦轻轻地播种在心的沙漠,用执着浇灌出一片绿洲……”伴着悠扬的育苗会歌,吉林大学育苗支教已派出39支支教队伍,前往云南四川青海等十三个省区,帮助了超过7500名儿童。累累硕果的背后,是育苗人的不懈努力。山高路远,挡不住他们前往的信念;茅茨土阶,熄不了他们支教的热情;粗茶淡饭,掩不住他们脸上的笑容。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又是一年炎夏,吴牛喘月,焦金流石。新的一批育苗支教暑期支教队员,正在准备踏上他们的支教之路。
用心将爱收集用力把爱传承满足一人的需要,也许很简单;可是,满足一群人的需要呢?
育苗支教的队员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四月底的莘子园一楼,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人在认真把彩纸贴在纸板上制成展板,小心拿剪刀裁剪“吉大育苗”的字样,悉心用画笔绘制孩童的模样……他们就是我校育苗支教暑期支教队的队员们。他们来自不同校区,因同一个梦想相聚在这里。他们将在暑假前往山区学校支教,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可是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总是会问自己,除了知识,还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
贵州二队队长严曦冉同学说:“要为孩子们带去乒乓球桌和篮球架。贵州二队前往的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平头乡石岘完小只有一个乒乓球桌,一个篮球架。”“我们想为孩子们带去教学物资和鞋子。”云南二队队长毕然同学解释道:“因为云南多雨,孩子们穿的胶鞋容易坏,经常会露出脚趾。”
可是要实现这些想法并不简单,需要资金支持。为筹集足够的资金为孩子们购买教学物资,五月上旬,支教队的队员们,拿起募捐箱和展板,在红旗街、桂林路等地进行社会募捐。他们面带微笑,悉心为路过的行人仔细介绍着支教地的情况。精诚所至,携着吉大风采去的他们满载长春市民的爱心而归。
在尽心尽力募捐的同时,队员们也收获了新的感悟。当提及感动的瞬间,毕然同学说是在给一位捐赠者道谢时,他说:“身体力行,你比我们更辛苦。”那一刻自己非常感动,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辽宁队高妍同学说,当看到小朋友把所有零花钱都投到募捐箱里时,自己被小朋友单纯善良的童心深深打动;让严曦冉同学难忘的是“看到吉大学子在为山区小学募捐,校友们纷纷解囊相助的那份温暖。”
“用心将爱收集,用力把爱传承。”这是支教队员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队员们用心用力做好募捐的动力之源。他们用心做着募捐工作、尽力汇集点滴爱心,只为更多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奉献中发现自我成长中承担责任2012年的7月,来自湖北恩施的俞苗没有回家。而是在认真联系,策划和准备之后,领导组建了首个育苗支教队并带队自发自费前往贵州省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珍珠村圆满完成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这正是育苗的开始。那个夏天,摇晃的火车,颠簸的山路,都没能挡住首批育苗人支教的热情。返校后,俞苗创办了吉林大学育苗支教社团,并积极奔走于各个学院招募优秀人才。俞苗说:“为了把支教事业做好,并尽可能多地助人圆梦,即使只有1%的机会也要尽100%的努力。”他这样要求育苗,也这样做到了。
从2012年成立至今,育苗带着“以诚育人树己,用爱公益华夏”的宗旨走过了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十三个省份。不管是群山环绕的偏僻山区,还是大漠孤烟的沙漠边境;都留下了育苗人的足迹。四载光阴,吉林大学育苗支教派出了39只支教队伍,迎来了583名志愿者,并为7500个孩子带去了9700余本图书。其高质量的支教效果也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及学校师生的认可,活动形式被长春晚报、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育苗取得的成就在步步累加,但育苗人的努力却始终未减。怀揣着热情无私奉献的育苗人始终在路上。在运动会晚上排练的那段日子里,排练结束后一直亮着灯的经信602给育苗的现任主席申竹韵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说那时每次路过经信时看着灯光亮起,第一反应便是“育苗在开会。”她也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带队前往山西的那段日子里,她需要考虑教资的购买与学校的接洽,还需要考虑学生与志愿者的种种情况,甚至连抵达的路线都要搞得清清楚楚。“那段时间,脑子里全是‘支教支教’,虽然很累,但回头想来仍觉得非常值得。”
从首任主席俞苗带领的育苗到现任主席申竹韵带领的育苗,育苗人代代更迭,育苗精神也代代传承。前任育苗主席王博这样解读育苗精神:“育苗不单单是一个大学生公益社团,它更代表着一种在奉献中发现自我、在成长中承担责任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育苗人的身上盛放。”也许正因为育苗人传承着这样的精神,采访时接触到的育苗人都给了记者相似的感觉:对孩子充满爱心,对支教充满热情。没有太多名利物欲,只有一颗为孩子的真心。也正是在这颗真心的引领下,一代代的育苗人在这条路上挥洒着青春的热血,传承着育苗的精神:“在奉献中发现自我,在成长中承担责任”。
校园内外鼎力相助育苗支教越来越好除了支教活动外,育苗人还在校园内联合其他力量为孩子们开展了许多爱心活动。他们联合中国邮政,在各大食堂举办爱心包裹活动,面向吉大学子,收集一对一的信件,随同书籍一起寄往贫困小学。对于信件沟通让山区孩子们发生的改变,育苗支教志愿者杨宁深有体会,他颇为自豪地告诉城市晚报记者:“在参加完甘肃的支教后,我便和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始终保持联系,通过细致的沟通交流,我帮助他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微心愿活动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育苗人把贫困小学孩子们的心愿张贴在各大食堂的展板上,等待心愿被认领,心愿被认领即意味着有同学愿意帮助这个孩子实现愿望。据申竹韵说,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育苗支教从五所贫困小学带回来的所有孩子的愿望已基本实现。
学校亦是支持育苗支教的重要力量。学校会为育苗支教免费打印教学资料,并且会报销一些购买文具所用的资金。在育苗支教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会给育苗批下相应教室。与此同时,校内的其他团体也给予育苗许多帮助和支持。育苗曾是自强社的下属社团,虽然现在成为独立的社团,但始终与自强社有着密切联系。自强社提供自己社团下属的爱心书吧让育苗支教举行会议,同时也在努力的给育苗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小个协会也为育苗支教募捐了许多书籍。吉大电视台也在育苗支教2016年志愿者招募大会上,派出了记者进行专门的拍摄宣传报道。
来自校外的支持也为育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育苗支教曾与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上海晨光文具、吉林省第二实验小学等合作,得到了14000元资金,10000元文具的赞助和2000册图书的捐助。日慈基金会也为育苗请来国际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讲解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长春市的一些小学给育苗的队员们提供教学实践机会,让育苗支教的队员们有机会亲自站在讲台上授课,让志愿者们的教学过程更加专业。
如今,育苗支教正在越来越多育苗人的不断努力中和来自校内外的各种支持下茁壮成长。育苗的支教队伍正不断壮大,而且社团内的组织架构以及和支教地的接续工作也在步步完善。“吉大育苗”正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同时也相信吉大育苗人会像申竹韵说的那样,“羽翼一直丰满,并不忘初心的坚持”。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雪峰这样评价育苗人的支教路,“育苗人回馈社会,奉献社会的善举正是吉大学子爱心与担当的体现。”也正是这份爱与担当,让他们选择去支教,去站在三尺讲台上,与孩子们一起编织梦想,描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