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古滨,男,1961年出生,四川泸州人,教授,西华大学教学名师。现任力学教学部主任和校级力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实验力学专委会委员、西南地区力学协作组成员。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系列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设计创新实验的指导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实验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6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实用实型专利授权1项;主持了“高速铁路噪声和振动对沿线居民的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4项;主编《材料力学》等材料力学系列教材9本;获四川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对教学一心一意
1985年,古滨老师来到校任教。船舶工程专业和一般力学结构振动专业出身的他,在建筑工程系教授理论力学等课程。随着力学教学部的成立,他还教授本科生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等课程,以及研究生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课程。
三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2004年以前,我一直从事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以后开始涉及设计创新实验的指导工作、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实验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工作的忙碌,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谈起教学工作,古教授充满激情,也充满着爱意。
一口川普,一只粉笔,成了古教授课堂的特色与标志。古教授坦言,作为年龄偏大的教师,自己普通话讲得不太好,在课堂上采用“川普”教学也属无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他会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建议听不懂“川普”的同学改选其他任课老师。
在老师们普遍使用PPT教学的今天,古教授课堂上使用粉笔教学的时间超过2/3。他表示,力学分析全在于过程,用粉笔作图能更形象具体地展示力学的相关变化分析过程。更重要的,粉笔作图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PT展示十分美观,学生可能当时看明白了,但因缺少分析问题的渐进启发过程,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因此,PPT对于基础力学相关课程来说,就成为了各章节根本概念、工程背景、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的辅助工具。
除了平常的教学工作,古教授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理论竞赛和四川省大学生力学理论竞赛。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比赛,曾获国家级三等奖多项;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比赛,多次荣获省级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时担任领队,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
谈到多年的教学感悟,古教授表示,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实意地做学问,包括教学学问和科研学问,不能太功利化,必须把做学问放在第一位。
对学生真切关怀
在从教的三十余年中,古教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如今也还和他保持着联系。
在古教授看来,老师和学生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朋友,是平等的,师生间要善于交流、沟通。2003年,古教授第一次兼任班主任,非典肆虐那段时间,每晚到学生宿舍查寝,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在此过程中,他与学生们也在无形中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师生情谊。
担任了三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后,古教授对班上的同学比以往更为了解,督促他们学习,并且对于自己管理的不同班级,在学习上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材施教。他回忆到,当时其中一个班的班长在期末考试时挂了三科,“这不行啊,作为班长必须起好带头作用,必须能上能下”。于是,古教授启用成绩较好的副班长当班长,而原来的这个班长则作为班长助理,协助管理班级事务。同时,古教授还自己掏钱在三个行政班中设立“最大进步奖”,激励后进学生。“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以往土木专业每年考上研究生的只有一两个,而在2002级,我们三个班就有8个学生考研成功。”古教授骄傲地说。
对于当前许多高校推行的研究生当助教的教学方式,古教授指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讲老师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减少了主讲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针对这一现状,古老师有他自己的方法。他在课下建立了QQ讨论群,当学生们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在群里面进行讨论,他也会及时在网上给同学们答疑解惑,以此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学习方法,古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特别强调要认真听课、多做笔记、修正作业、主动提问。尤其是学会做笔记,这不仅仅是上课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信息捕获、资料整理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这种能力对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终身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同事眼中的他,工作严谨,淡泊名利。“古老师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实验中,对金钱、名利看得很淡。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们,更是全心地提携,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今年获得首届四川省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材料力学组一等奖、学校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亦恩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如此良师,值得所有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