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梧州学院 - 《梧州学院报》

苏文龙和他的“ ”———记数理系苏文龙研究员

2009-03-24     浏览(739)     (1)




  一位数学家对苏文龙说:“什么是科学家?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国家科研基金的资助、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者得一,足以令科学家自豪;获得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是更难得的殊荣。现在你全都获得了,真羡慕你啊!”
  苏文龙研究员研究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拉姆塞数(Ramsey数)。近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拉姆塞数(Ramsey数)的诱惑拉姆塞数问题是组合数学和图论中非常著名、非常热门的重大课题,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国际学术界每隔1~2年就发表综述论文报告的最新研究进展。被誉为二十世纪数学巨匠的Erd?s和美国数学会前任主席Graham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对于研究拉姆塞数的困难程度, Graham猜测人类在一百年内也不能计算出其中R(5,5)的准确值,更不用说计算其他无数个更困难的拉姆塞数了。Erd?s说,需要过上百万年,人类才能对拉姆塞数问题得到一些认识。
  1985年春,担任梧州七中数学教研组长的苏文龙解出了一道数学竞赛题。他把自己独创的解题方法从特殊推广到一般,得到一批成果,并在当年广西数学会年会(在桂林举行)上作摘要报告。一位数学家惊叹道:“这道题有着深刻的数学背景,就是非常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拉姆塞数问题。你的思路与众不同,一定会获得丰硕成果!”苏文龙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此便更加勇敢地在充满奥秘的数学王国里遨游了。
  数十年来,苏文龙从寺冲中学、梧州七中、梧州一中一路走到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今梧州学院),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学调到大学,他的教师职业一直没变,而他研究数学的志向也从未动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虽然攻克一道数学难题不像爆炸一颗原子弹那样能够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原子弹的研究是离不开数学的,因此数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不言喻的。我没办法一个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到我孙子的孙子也不可能攻克它。正如Erd?s所说,人类攻克这道难题需要上百万年!我的研究只是改进前人的研究成果,启发后人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更进一步的创新。”苏文龙谦虚地笑着。
  刚开始做研究时,苏文龙还没有电脑,他只能用一部简易计算器进行运算,研究笔记足足写了几十本。1986年,他开始鸟枪换炮,拥有一台低档的电脑。他设计了许多程序,运用许多方法与技巧不断优化程序,提高运算效率。电脑昼夜不停地运转,人脑也孜孜不倦地思考着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他不停地探索拉姆塞数的更多奥秘。科学探索的苦辣酸甜,不是个中人,谁解其中味。
  成功的机遇向来只光顾不屈不挠的拼搏者。2000年8月,美国学者S.P.Radziszowski在综述国际学术界最新进展的论文《SmallJRamseyJNumbers》中,收录了129个国际学术界最好的成果,其中苏文龙的成果就有41个。我们询问这众多的成果中哪一个最值得您自豪,苏文龙毫不犹豫地说:“是R(4,12)≥128。”
  他解释道:“问题A:客厅里最少要有多少位客人,就能够肯定地断言在这些客人当中,一定发生下述两种情形之一:或者有4人以前互相握过手,或者有12人以前没有互相握过手?这里所涉及客人数额的最小值记为R(4,12),其准确值的计算比R(5,5)的计算更困难。Graham猜测人类在一百年内也不能计算出R(5,5)的准确值。但各国数学家早就对问题A的答案作出估计:美国数学家Bannani在博士论文中给出的估计是最少要有80位客人;著名的数学家Erd?s的估计是最少要有98位客人;美国数学家Piwakowski改进为最少要有106位客人;而我运用独特的方法,一下子改进到最少要有128位客人。这个结论超过Erd?s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我的摘要报告和计算方法分别发表在权威刊物《科学通报》和《DiscreteJMathematics》上。”
  我们看到了苏文龙的成果发表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际刊物上,便打趣地说:“国际学术界也爱听您的数学王国之歌了!”惹得苏文龙也微笑起来。他笑得那么自豪,天生的红睑显得越发红润,一双细眼眯缝了起来。
  知识和智力改变命运苏文龙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但我们在他家里却没有看到“王国”的气象。
  在梧州市大学路的一套三居室里,住着三代人,客厅里随处摆放着儿童玩具。苏文龙的私人领地由卧室中的一个1.2米宽、2.5米长(3平方米)的阳台改建而成。这个精心设计的“书房”令人叹为观止:两个书柜把“书房”和卧室隔开,“书房”里的台灯照亮了书桌和专门用于写作的笔记本电脑。两台打印机高悬在小型电脑桌上方的墻上,电脑桌分成上下两层,每层排列着三台专门用于数学运算的计算机。为散热而卸去机箱侧板的6台电脑日夜不停地高速运转着,它们共用两个键盘,共享两个显示器,荧屏上显示的数学符号就像一部“天书”,旁人充其量只能读得出AJBJC与1J2J3。6台电脑散发出异常的热量,虽然安装有空调,但还要用两台风扇不停地服侍这6个“宝贝”,这6台电脑与两台风扇每月的电费达500元之多,很难想象许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出自这个陋室。苏文龙用一块薄板遮挡热源的辐射,坐在书柜和书桌之间只能容身一人的狭窄空间。
  当别人称赞他是天才时,他万分感慨:“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莫扎特说,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换来事业成功。这就是我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生活写照。”
  苏文龙青少年时期读书非常刻苦勤奋。小学时他酷爱文学,阅读了大量古今文学经典名著。后来他又迷上了数学,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初中时就自学了高中数学,高中时更把大学数学的全部课程学透了。那时的他精力旺盛,放下蚊帐假装午睡,在被窝里看数学书的是他;晚上宿舍熄灯了,蹲在公共厕所里假装出恭而在看书的也是他。天道酬勤,他练成文理俱佳的过硬本领。每次作文竞赛都能夺魁,“文革”前广西苍梧中学唯一的一次数学竞赛中更是遥遥领先而独占鳌头。他兴趣广泛,拉二胡、下象棋都是高手。
  苏文龙的人生路却充满了坎坷。他爸爸在解放前是中学教师,“土改”时无田无地却被划为“小商”。两个伯父、一个姑丈都是旧政权的中下级官员,因而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他注定要成为受到株连的“黑五类”。他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毕业的“老高中”,1965年参加了“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当年苍梧中学这一届80个高中毕业生就有56人考上大学和中专,其中9人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但成绩更优异的苏文龙却过不了“政审”的关卡而名落孙山,老师们都为此惋惜。
  回乡务农的苏文龙坦然面对现实:为谋求生存而做过烧砖窑、烧石灰、挖白泥(高岭土)、撑大船,以及码头搬运工、泥瓦匠、木匠,所做的每个角色都不落人后。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逆境中,他相信知识和智力能够改变命运,仍然偷偷地自学数学。1977年,年过而立并且有4个子女的苏文龙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还是因为“政审”的原因,只被录取到梧州师范(现梧州学院西校区)读大专。苏文龙毫不介意,决心加倍努力,把过去被耽误的时间追回来。苏文龙的老师赞叹道:“今天你不以我校为耻,明天我校将以你为荣!”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大专毕业后,苏文龙曾经在梧州七中连续十年把关高三理科数学教学,所教班级的高考平均分稳居梧州市各中学的前三名。在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他经常熬到深夜,不但考取了大学本科文凭,还获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年,时任梧州市市长的黄方方博士爱惜人才,让有关部门把苏文龙从梧州一中调到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今梧州学院),他的科研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翌年就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且很快就从中学高级教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不待扬鞭自奋蹄现在,年过花甲的苏文龙仍然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作为一位老专家,他有一个愿望:要实现一个帮扶计划,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攀登数学高峰。
  梧州学院是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有一系列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措施。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苏文龙向人事处提交了一份“帮扶计划”,决心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院领导肯定了这项帮扶工作的积极意义,还指示人事处尽快制定我院鼓励高级人才帮扶工作的暂行办法。我们衷心祝愿一艘悬挂着我院旗帜的数学巨舰顺利启航,乘风破浪驶向辉煌!(谭永军 蒙昭蓉)

    苏文龙简介:苏文龙,1947年10月出生,汉族,广西梧州市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研究员。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被聘为广西计算中心客座研究员、广西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文龙与广西科学院罗海鹏等人合作的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Ramsey数问题,有11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国家一级刊物《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统科学与数学》以及美国《DiscreteJAppliedJMathematics》、《AppliedJ MathematicsJLetters》、荷兰《DiscreteJMathematics》、澳大利亚 《AustralasianJJJournalJofJJCombinatorics》 和南斯拉夫《RadoviJMatematicki》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SCI》、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评论》和外国学者引用的论文有80多篇次,被《中国数学文摘》和国内学者引用的论文有 100多篇次。美国学者 S.P.Radziszowski在2000年综述国际学术界最新进展的论文 《SmallJRamseyJNumbers》中,收录了129个国际学术界最好的成果,苏文龙的成果有41个。
  2001年,以苏文龙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Ramsey数下界研究》申报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科技厅组织专家函审,国内学者冯克勤、徐利治等鉴定委员都予以高度评价,说本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是国际领先的。本项目获得“200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西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7年,苏文龙等人的科研项目《组合数学中Ramsey数下界的研究》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