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生日快乐我的法大

2016-05-16     浏览(61)     (0)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法大度过的七年时光以及毕业后对母校的感激和怀念。作者回忆了求学期间的美好时光和与法大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母校生日的祝福和不舍之情。 摘要:作者在法大度过了七年时光,毕业后对母校感激和怀念。回忆了求学期间的美好时光和与法大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母校生日的祝福和不舍之情。


  从军都山脚到小月河畔,我在法大度过了七年时光。七年后,我从小月河辗转到了马斯河,从黄土地辗转到了欧罗巴。在经历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后,我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回到了军都山,回到了蓟门桥,仿佛与法大谈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恋。依稀记得在没有空调熙熙攘攘的阶梯教室听课的场景,依稀记得清早排队去图书馆占座的场景,依稀记得“五点半,牛前见”的场景,也依稀记得礼堂里第一次念出“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的场景。同样的时空,不同的是我从学生的身份转换成了老师,从座位站上了讲台。我感激法大的老师们曾经给予我的知识上的馈赠,也感怀时间于我留下的挥抹不去的法大人的烙印:谢谢你让我有机会“长大后便成了你”,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把“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努力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这个不大的名叫做府学路27号的地方,变了的是你的容貌,变了的是每年9月走进校门和每年6月走出校门的那群年轻人的模样,不变的是你输出的血液依然在法治建设的动脉中流动,生生不息。法大,祝你生日快乐!———法学院 马允今年是法大校庆64周年,是我们86届研究生毕业30周年,我们也要组织30周年同学聚会,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自1986年我从法大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没有间断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三尺讲台像舞台和阵地一样也守了30年,有真切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应该说点什么。
  首先我感谢恩师程筱鹤教授,他的博学严谨和认真态度给我深刻影响,教会我后来如何教学生带学生。1983年,我从工作单位通化地委党校考入政法大学,师从程老师学习法理学,程老师那时已经62岁,深受哮喘病痛折磨,身体消瘦孱弱,他家住住西皇城根,坚持到校给我们上专业课,这么远的路得克服多少困难!研二指导我毕业论文“论法的适用”,已经跑不动学校,老师让我到他家里谈论文,逐字句地改初稿,印象最深的是先生餐食简单,早餐就是冲个荷包蛋,在那个局促的书桌上和我谈着谈着就气力不够,需要往嘴里喷治哮喘药剂才能继续。那一段交往期间,我还用自己的理发工具在他家里给他理发,可见老师生活多么简单。
  先生于1987年2月1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66岁。说来我是程老师关门弟子,先生大爱最后给与了我,可是我因寒假在东北老家,通讯不便,不知此噩耗,没能见老师最后一面,送最后一程,至今仍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后来才知道程老师是新中国建立时少有的法律人才,他生于苏州名门,于1944同时取得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政治学和法学学位,1947年作为全国招收仅有的两名学生之一,考入北大法律系,师从国际私法专家费青攻读硕士,1949年毕业后留北大法律系任教,那时他才28岁,他的才学、人生美好时光因为后来的某些历史原因耽误荒废了。
  我还要感谢机遇,感谢所有鼓励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事们。我工作这30年赶上了法大黄金时代,法大成了为中国法治建设输出人才的国家队,成了法治国建设的国家精英荟萃之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一辈子选择了适合自己而又自已喜爱的神圣事业,真是庆幸!———国际法学院 李巍从军都山下到小月河畔,我在法大度过了7年美好的求学时光,那时法大就如我的第二故乡。硕士毕业后,我负笈德游,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结识了一些德国教授以及从事中国业务的德国律师,他们不仅知道 China4University4of4Political4Science4and4Law,还称赞法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法大的国际声誉可见一斑,至少在德国,和中国有关系的法学教授几乎无人不知CUPL。去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法大成为我的家。与几年前相比,法大多了大楼,也多了大师,校园里的国际面孔变多,法大越来越国际化。今值法大64岁华诞,一生一世法大人的我祝福我们的母校卓然独立于世,祝愿我们的母校再谱辉煌华章。
  —————民商经济法学院 葛平亮法大本科生校区在军都山下,比较僻静,适合初入大学校园的学子安心学习,研究生院在蓟门桥边闹中取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法大之宁静,校园内外,寒冬酷暑均有学子在埋头苦读。司法职业资格证素有“天下第一考”之称,这个证书已经成为法大学子毕业的必备之装备,这在全国其他院校来说都是不多见的。
  法大也是做学问的地方,法大教授们著书立说,著作等身者甚众,桃李不言,他们依靠自己的才学和品德,源源不断的为全国输出大量优秀的政法人才,影响了新中国建立后一代代法律工作者,法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法院校的黄埔军校。
  法大也是理论科学结合社会实践的前沿,法大各类院系的学者们,占据了绝大多数主流媒体政法类的采访,参与了几乎所有新中国相关法制工作进程,成为新中国名副其实的政法大智库。———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朱巍校庆对于我们每一位与法大有着浓厚感情的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重要事情。我们每一位法大人对学校都有着对母亲一般的深情。每到校庆之际,身处五湖四海的法大学子都凝聚起来,凝聚我们身上的传承与热爱。
  校庆期间,从我自身而言,我希望同学们,尤其是刚入校、还对法大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的年轻人,通过校庆的方式,对法大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法大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法学院校,作为一名在校教师,每当校庆临近就会使我倍感在法大工作是一份荣耀,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当然,将法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法学院校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校友、教师、同学们和我们所有法大人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支持。希望法大的莘莘学子记住,今日你以法大为荣,他日母校以你为骄傲。
  校庆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校内的法大人与校外的法大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社会和我们的学校紧密联系到一起。我06年到法大工作,在过去的十年中,我见证了法大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法大也跟随着国家的步伐,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学校不论从学科建设还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都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同学们都说是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对于我们老师而言,要在这所校园度过半辈子的岁月。所以我们对法大有着无比浓厚的感情。
  值此校庆之际,衷心祝愿法大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有贡献的、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法学综合型人才;祝愿法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法科强校,成为非常出色的国内国际都认可的学校;希望每一位法大人都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份真挚的友情、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体育教学部 彭博在法大的时光像带了翅膀的车轮,转得好快好快。
  很庆幸我能结缘法大,这两年我所受到的学术训练、我所获得的人生感悟都是过去不曾有的。蓦然回首,法大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另一个家和情感的归宿。又是美好的五月,又将迎来您的生日。我想说:法大,你曾经是我的梦想,如今是我的骄傲,爱你!
  64周年校庆,不止于纪念,也在于留存,不止于回望,更在于梦想。祝福母校,祝福师长,祝福每一个法大人!
  法大,生日快乐!
  ———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研究生 侯文敏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四年前准备高考的夏天傍晚,我在教室的电视里看到了法大60周年校庆的新闻。那时前途未定,心里也迷茫。但莫名觉得迎来甲子华诞的法大亲切熟悉。两个月后,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为了一名法大人。九月来到学校,学校里还有不少校庆时留下的痕迹,师兄师姐们也有很多都参加了法大的60周年校庆,他们经常向我们这些新法大人讲筹备校庆的往事。当时听了师兄师姐的描述,我们都遗憾唏嘘没能赶上法大的甲子华诞。一转眼过去,马上就是法大的第64个生日了,时光荏苒,法大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在我的身上打下了四年青春的烙印。还有一个多月,我就要离开法大了,遥不可及的毕业季突如其来。时光让我惊愕,往事让我泪眼朦胧,但细细想去,在这四年充实而荒诞的法大时光里,宪法大道两旁的银杏黄了四回,总共只下了三场雪,其他的光影斑驳;桑德尔来礼堂做过讲座,朱庆育离开时学生曾拉起横幅挽留,其余的人影散漫。
  四年就这样匆匆过去,法大的第64个生日就要到了,离别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的含义。当初向自己许诺要做一个卓越的法大人,今天仍旧是我心底的高标。无论走到哪里,“凡我在处,便是法大”,无论以后做什么,“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国际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 赵高阳四年前,我从法大甲子华诞的热烈气氛中走来,如今,却要在她64岁生日之时离开。心中有太多的遗憾,时光匆匆,还没好好感受就要离开;也有太多的不舍,一草一木,还没离开已经想念。今天在她64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愿送上一句最真诚的祝福:法大,我的母校,祝您诞辰快乐,祝您在未来更长的路上越走越好,也请您相信无论我们走多远,心中永远牵挂着您,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家!
  ———人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于海方(本版供稿:新闻通讯社编辑部,图片来自“借你双眸读法大”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