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就是让你有拼搏的动力从大一开始,刘畅就确定了学习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任务,在兰州理工大学,他要通过努力,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刘畅就读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偏研究型专业,慢慢地,他了解到,有一些学长会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刘畅当时想,自己如果也能出国,那就力争申请博士全额奖学金。
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刘畅了解到,要想申请博士全奖就要在平均学分绩、学术背景、论文、奖项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指标。首先是GPA(即平均学分绩),一般申请博士全奖要达到3.5;托福和GRE考试,各高校不太一样,总的来说托福考试至少要达到95分,GRE至少要达到310+3。另外要做一些项目,像大学生科创之类的比赛,相对短、平、快,但由于档次上不去,国外高校认可度也不太一样,最好加入课题组,跟着老师做一些可以发文章的项目,像国家自然基金等比较有影响力。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说也要分清主次,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相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就显得更重要一些。
有了梦想,就有了开始拼搏的动力,刘畅想,大学四年,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从四六级到托福大学里,刘畅始终坚持学习英语。听力是短板,他就从网上下载大量考试真题进行反复训练;作文写不好,他就坚持每天写一篇英语作文,长期坚持下来卓有成效。经过一年的准备,刘畅在大二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并且四级取得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
TOEFL是出国留学(美国、加拿大)的必备考试成绩,TOEFL成绩与奖学金的成功率是相关的。对于刘畅来说要达到全额奖学金托福就要达到95分。托福考试相对英语四六级是另一个档次,而对刘畅来说真正的挑战也开始了。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准备托福英语,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托福单词本,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刘畅明白只靠自己平时学习托福还有一定难度,于是在假期他开始报培训班。当别人在享受假期的轻松时,刘畅却和生涩的托福英语打交道。刘畅说道:“既然决定了要出国留学,就要无时无刻锻炼自己。”从第一次的79分到最后一次的98分,他前后考了四次,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做一个勤奋的科研小鲜肉大一下学期,刘畅开始联系学院的冉奋副教授做科研项目———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冉老师经常会给刘畅发一些文献资料,有外文期刊,也有中文期刊,而且涉及不同的领域,有高分子材料,有电极材料,也有电化学方面的。刚开始接触这些资料时,刘畅感觉特别吃力,某些专业术语让他感到头疼,尤其是那些外文期刊,有很多陌生词汇,刘畅就一个词汇、一个词汇查,有时碰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老师咨询。长期坚持下来,刘畅在文献阅读方面的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对实验的设计,变量的控制,以及国际研究方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二下学期,刘畅开始加入冉奋老师的课题组,课题组将近十个人,每周周天上午一般是课题组开会时间,主要讨论课题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从课题的安排、调研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跟老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到做实验验证、推翻重来,刘畅不是孤身一个人,还有精心培养他的冉奋老师以及悉心指导他的师兄师姐。
刚加入课题组时,刘畅主要跟着师兄师姐做项目。而师兄师姐们也看到了这个勤勉努力的小师弟,经常给他指导。课题组让刘畅找到了家的感觉,他在课题组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成长。一有时间刘畅就会去实验室,周六周日甚至一整天在实验室做实验,查文献。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刘畅独立设计了一套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的静电纺丝装置。聚合物纳米纤维经过相分离、程序升温炭化等程序后,得到了具有微孔结构的碳纳米中空纤维膜,并应用于新型储能领域。该结果得到了几位国际同行的正面评价,其成果发 表 在 《JournalofEnergyChemistry》、《SyntheticMetals》等著名SCI杂志上。师兄师姐看到了他们小师弟的成长,冉奋老师也对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感到欣慰。
科研反哺教学像刘畅这样,在本科低年级阶段就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得益于学校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科研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教学优势。通过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制度,学校实施大 学 生 科 研 训 练 计 划(SRTP),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每年有300多项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与企业产品生产直接相关。
与材料学院高分子工程专业一样,学校许多专业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研究型、探究式学习,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学校出台鼓励政策,深入实施了“红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红柳精英基地班”、“红柳国防生”、“红柳国际班”等“红柳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拔尖人才。
学校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先后与兰州、白银、酒泉、金昌、温州等20余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酒钢公司、金川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兰石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与科研院所参与教学指导与学生培养,为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助力。此外,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40余所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力培养工程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难忘母校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刘畅动情地说道:“很幸运在大学里遇到像冉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那么多给与我帮助和关心的学长。有一个小遗憾就是一直忙于学习,还没有找到女朋友。”
现在,刘畅仍然坚持着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查阅文献,背托福英语,按他的说法就是要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当然,刘畅也会抽时间和同学们在校园里散步,这里有和他朝夕相伴的可爱同学们,有精心指导他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他要抓住这最后的记忆,留下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