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者:于泳    
2009-03-13     浏览(220)     (0)

作者在天津参加考试,最终进入《今晚报》工作,并总结了整个过程。他表示,在完成这篇连载的同时,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在每篇之后做一简短总结,取名“马后炮”。最终他选择了留在北京,进入《经济日报》工作。







  “今晚”有约
  接到《今晚报》的电话是在回家的汽车上,那天是周五,通知考试的时间是周日。挂上电话的瞬间,我真有种想杀回北京的冲动,无奈处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想回都回不去。
  回家、订票、赶路……马不停蹄。终于在周日一早,赶到了这个因为盛产大麻花而让我无数次向往的地方。打车到了开子单位,这小子睡眼惺忪地到楼下接我,笑起来酒窝依旧。起价一块五毛钱的公共汽车把我带到了 《今晚报》大厦,发现“今晚报”三个字竟然也是小平同志的手笔,和《经济日报》一样。
  考场上人不多,经过考官介绍才知道,这一次主要是给《今晚报》的子报《渤海早报》招人。考官还说,主要面向清华、北大、复旦等等高校。我对此表示强烈鄙视,因为参加考试的同学一交流,根本没有这三所学校的人来考试。笔试题目很时尚,要求把“新华视点”的一篇深度报道删节到原来篇幅的一半。只能删,不能改。删节之后还要写一个短评。我不得不佩服新华社记者的水平,文章的逻辑性很强,删起来颇费力气。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斗,目标终于实现得差不多了。评论的写作相对容易,一挥而就。
  考试之后拿着派发的餐劵,七拐八拐地来到了地下的职工餐厅。饭菜质量一般,但是很可口。和几个同来考试的同学高谈阔论,拉近了距离。下午的时光过得很是愉快,在导游开子的带领下逛了有名的五大道,发现天津这座城市别有风味。路上偶遇前来陪考的赵师妹,算是非常意外的收获。
  笔试一周之后,又接到了面试通知,看来有门。迅速地给开子打了电话,告之要去骚扰他。周六中午,乘火车二赴津门。心电图般的红绿灯依旧,奇怪的地铁依旧,可是日益上升的气温告诉我,得加把劲了,再找不到工作就该“灵活就业”了。
  面试排得比较靠后,力争之后,拿到了上午的最后一个面试机会。考官的问题很直接:“什么时候能来上班?”一贯讲实话的我,这次撒了个慌:“要论文答辩,怎么也得六月之后。”
  来《经济日报》体检的前一天,接到了《今晚报》的电话,被告知可以来上班了。放下电话,一喜一忧,喜的是拿到了第一个工作机会,忧的是《经济日报》的最终结果还没出来。
  怀着歉意,我和考官说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回话,于是就和“今晚”有了一个约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按时赴约。
  马后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尘埃落定
  《经济日报》的第二轮笔试是在报社的大院里举行的,透过透明的天花板,我看到“《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几个大字正在头顶上,很高大。心里莫名地涌起一种感觉,也许和《经济日报》的缘分从此开始了。
  我粗略地地算了一下,来考试的人只有不到一百人,看来命中率已经大大提高了。收起小人得志一般的喜悦,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考卷上。题目还是和抗冰雪有关,改消息,写评论,时间仓促,草草收工。
  1个月之后,又接到了面试的通知,悬着的心又往下降了一点。采编楼5层的会议室里,一字排开坐着15个参加面试的人。看着男生们西装革履,我发现自己是惟一一个没穿西服,没打领带的人。15:10,看来命中率又提高了。面试的考官们一个比一个慈祥,问题也毫无杀伤力,晕乎乎地我就从面试的考场里出来了。
  又是一个月,我把那份珍藏了半年的就业协议书取了出来,一笔一划地填写了上面的内容。
  我最终没能去天津赴约,因为《经济日报》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工作地点都让我非常满意,我愿意成为《经济日报》的一员。
  马后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后记:踩在2008年的尾巴上,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连载的写作。在完成这段记录的同时,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在每篇之后做一简短总结,取名“马后炮”,博大家一笑。(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