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惠州学院 - 《惠州学院报》

旭惠联办校内“公司”学生在校研发市场需求应用软件

作者:黄晓婷    
2015-06-30     浏览(39)     (0)

本文介绍了旭日集团·惠州学院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创新中心取得的校企双赢的可喜成效。该中心通过采用企业运营模式攻克市场急需技术难题,同时与旭日集团合作,共同研发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访旭日集团·惠州学院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校能否培养满足现在以及将来行业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关键。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坚持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贴近地方需要、科研与学科建设贴近地方需要、社会服务贴近地方需要,以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学院一系列的实践摸索中,“旭日集团惠州学院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已取得了校企双赢的可喜成效。

日前,记者走访了该创新中心,深入了解中心的运作情况。

 

  采用企业运营模式 攻克市场急需技术难题

采访中,旭日集团信息技术部助理总监贺雄向记者介绍,在与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合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新中心的研发团队已经研发出4款软件,并成功推向市场。目前,还有9个研发项目正在推进。贺雄说:“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研发能力,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互利共赢。”

那么,创新中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计算机系副主任彭刚博士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和软件公司管理体制不同之处在于有三个团体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和老师参与共同管理。”

原来,创新中心以“旭日集团信息技术部”和“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主导,由旭日集团信息技术部根据市场需求给出研发课题,我院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研发区域经济急需的、惠及中小企业的信息产品,研发成果直接被相关企业采用。

计算机科学系邹萍同学是创新中心的行政经理。她告诉记者,去年8月,创新中心正式建成,其运营管理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中心设有人事经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等职位,全由大二、大三学生担任。创新中心由移动应用研发团队、服装零售系统研发团队、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团队组成,各个研发团队技术人员也是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进入中心的学生都是通过在全系发布招聘通知、自主报名、面试等环节招录进来。该中心现有40位学生一律采用公司打卡制度上班,每月需上足80小时工时,并且定期填写研发任务报告书。创新中心的负责老师根据学生的“上班”时间以及工作表现,适时给予监督、指导。

为了保证创新中心的顺利运转,提高学生的研发水平,旭日集团每天派遣其IT部门工程师前来指导工作。每周三下午召开研讨会,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研发中遇到的难题,一起攻克难关。

 

旭惠通力合作  力促创建创新中心

当记者问及创新中心是如何创建时,旭日集团管理员、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系的领导、老师都说校企双方在观念碰撞、工作交流中一步一步走过来,最终促成了创新中心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2012年暑假,计算机科学系派出赵义霞等4名老师到旭日集团信息技术部挂职。赵老师告诉记者,经过企业挂职,她发现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自己在课堂上所教的课程还是有差别的。与企业员工的沟通讨论,让她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务实。一线挂职的经历不仅转变了她的教学观念,还转变了她对创新中心运营管理模式的认识。在创新中心创立的初期,赵老师得心应手地按照软件公司模式管理、引导学生。

第二年,计算机科学系又派出教师季军杰到该集团信息技术部挂职半年。这期间,季军杰在学习企业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员工开讲座,讲授理论知识。“我们需要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企业也需要我们理论指导实践。”季军杰说,找到了共同的兴奋点,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正式与旭日集团开展合作。

虽然达成了合作的共识,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观念发生碰撞、意见出现分歧,随之发生争论是常有的事,甚至双方吵得面红耳赤的情况都有。“虽然有争吵,但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相反,正是在不断的争吵中磨合,继而攻克技术难题,研发出成果。”季军杰说。

当问及为什么会与我院合作,旭日集团的助理总监贺雄说:“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效益。我们力争通过合作把企业的管理思维、社会技术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研发新技术,让企业得到常态稳定的发展。”

 

在实践中积累研发经验  巩固与提升专业课知识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创新中心已发展成为旭日集团的外延研发平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校内研发平台。彭刚副主任向记者娓娓道来,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在校学习阶段就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能用,按照企业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彭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去年5月加入创新中心时,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同学们在讨论研发方案时,彭鹏只能在一旁听,根本插不上嘴。这时,有同学会给他讲解,带着他一起做一些实际操作。彭鹏说:“创新中心与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起东西来不抽象、不枯燥,容易多了。” 有了创新中心的课外实践,他说,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再难懂,成绩也随之直线上升。如今,他还成了研发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带着他的团队为企业研发软件。

创新中心的另一名成员黄鸿杰,已养成了没事就到创新中心的习惯。他说:“我喜欢创新中心是因为创新中心的有效管理及师生的合作模式。在这里,攻破研发项目难关的成就感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理论知识虽然学得好,但动手能力弱。创新中心实践机会很多,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赵义霞老师向记者介绍,创新中心的成立使全系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在创新中心实习过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都有较好的发展,今年毕业的陈浩川同学就加入创业行列自己研发APP,与苏军飞同学等开发“短工邦”APP应用软件,为本校学生提供超过2.5万份兼职。该系学生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中斩获多个大奖。

谈到创新中心今后的发展时,彭刚副主任认为,虽然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激励教师积极性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创新中心运作与学院的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接轨,比如,相同实验内容,不论是学生在创新中心做的,还是教学实验室做的,均应对等计入学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