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或许觉得,精于科研、忙于教学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着一副身材消瘦、眼眶深陷、不善言谈的 “脸谱”,不过,记者眼前的顾冬冬教授,微胖、圆脸、戴着无框眼镜、爱说爱笑,给人的亲和劲儿倒颇像一位邻家兄长。
作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顾冬冬教授常年奋斗在科研工作一线,为我校在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过,他可是一位“80后”———2007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2011年即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位名副其实的青年教授。
“工程应用与基础学科应齐头并进”
顾冬冬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技术领域颇有造诣,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论文共96篇,还担任SCI收录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专业期刊编委,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激光增材制造会议,其科研团队也在其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说起国内的激光增材制技术水平,顾冬冬表示,国内的工业基础肯定是和国外有差距的,但是技术方面也是各有千秋。“比如有的技术,德国也有,但是不敢用,可中国就用得很好。”因此,一定要注重特色与创新发展。多年来,顾冬冬团队围绕激光精密增材制造技术,针对高性能合金材料零件和新型复合材料零件及其航空航天应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奋力走在特色发展的前沿。
“工程应用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完全可以有机融合。”顾冬冬对记者谈到,“我认为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他提出,目前教研工作本身就是由工程驱动的,然后再反过来作用于工程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要面临很多的科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撰写相关论文,等到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写成了,工程也做好了。
顾冬冬认为,不论是多高精尖的科研领域,也离不开基础学科的研究,而中国科研工作的一个弊病,就是常常过于追求高新技术,缺少对基础技术的重视。要知道,我国以前也有很多的科学技术发明,但是欠缺基础学科的研究,结果多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举例道,比如火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它,但始终没有探明其爆炸的原理,结果,尽管配方的改良从未止步,其威力却远逊于西方近代才发明的新型炸药,这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深思。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