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红旗渠精神永传承

作者:◆王思航    
2016-04-09     浏览(71)     (0)

文章讲述了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的历史及其对林州人民的影响,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指出修建红旗渠使林州人民成为了能工巧匠,推广到全国并继续向全世界迈进。红旗渠精神在全国各地建设各行各业、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被传承和发扬。





  提到河南省林州市,人们的第一印象一定会是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州的象征,是林州人民的精神支柱。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贫困落后,愚昧闭塞。自1951年起,中共林州党委、林州人民政府带领英勇的林州人民开始了向大自然要水之战,在科技极端落后、全国财政紧张背景下,林州人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用最原始的工具,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建成了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州人民的用水问题,使林州人民摆脱了贫困和闭塞,走向了繁荣和开放。天河壮举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不朽的精神财富。
  而提到红旗渠,首先想到的永远是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这位当时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书记,首先提出引漳入林的方案,为红旗渠的修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在修建红旗渠的人群当中,还有一支专门负责除险的队伍,被人们广为传唱:“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此外,任村营独创“凤凰双展翅”的女民工卢凤英,以及红旗渠著名的老石匠魏端阳,也都在当地赫赫有名。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使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而且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从此林县人民走出了贫困和闭塞,走向了开放和飞速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就是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而如今,修建红旗渠,使林州人民各个都成了能工巧匠,现在全国各地的建筑业中都会看见林州人的身影。大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小到一栋坚固的大楼,一件精美的家具,林州建筑工人的声誉是响当当!林州人终于把自己高超的手艺,过硬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红旗渠精神推广到了全国,并继续向全世界迈进。
  修建红旗渠,使林州人懂得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没有先进的工具,我们自己发明;没有足够的资金,我们勒紧裤腰带,吃野菜喝凉水也要修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我们穷到山穷水尽,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克服困难,征服自然,创造新的生活。
  修建红旗渠,使林州人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巍巍太行,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人民的力量却是伟大的。团结,让我们团结起来,一个人扛不起的重担,一队人总会扛起;一个人使不出来的力量,一群人总会使出来;一个人克服不了的难题,全县人的智慧总会解决。当漳河的水从山西蜿蜒而至,当凝结着人们汗水、泪水的宏伟的红旗渠终于竣工,我们开始相信,闭塞永远只能让我们落后,只有开放才会发展。于是有了姚村镇定角的拓荒牛之歌,有了姚村镇史家河的工业园区,有了上庄村依靠啤酒产业盖起的幢幢别墅,有了举办世界滑翔赛的林州,有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林州。“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这就是林州的英雄儿女。他们朴素、勤俭、大方、勇敢、热情,到处唱响并传承着红旗渠的精神,正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驰骋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