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草长莺飞四月天

作者:□张小琬    
2016-04-07     浏览(149)     (0)

  芳草鲜美,落“樱”缤纷,海大已到了最美的季节。
  从图书馆的窗户望出去,樱花大道俨然已成了一条沟通南北区的花之甬道。每年这时,海大园都会敞开胸怀,笑迎市民携家带口纷纷来赏樱。老人们坐在樱树下的长椅上,抬头仰望这大片粉白的樱云;年轻人则争相把樱的姿态与人的倩影定格在照片中。
  每当此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年轻父母带来的小孩。他们或三三两两在樱树下穿梭奔跑、嬉笑玩闹,或在人行道上骑着小车感受从花瓣缝隙间落下的阳光,笑脸与花朵、光斑交相辉映。每看到他们都会内心感叹:真是最好的时节,最好的年纪。偶尔也心生羡慕,小小年纪便可常常欣赏到如此繁花炫目之景。印象中,幼年时的4月,似乎很难找出一枝半朵的鲜花来,更不必说这大片大片的樱云了。
  思绪开始在记忆中搜索,上小学前的日子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记忆中的夏天是午后炙烤的阳光和大地,是聒噪的蝉鸣和绿油油的稻田;秋天是哥哥们的农忙假,是轰隆隆的割稻机和遍布田野的金黄的大草垛;冬天是白雪皑皑下静谧的田野和火炉旁爷爷的旱烟袅袅。春天,唯独缺失了对春天的清晰记忆。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想不起都见过什么,记不得每天都做了什么。独独可以确定的是,除却路边的几朵黄色小野花,确是没有大片的花海的。
  良久,才有一幕情景闪过眼前,是的,这是播种水稻的时候。四五岁的我站在田野边上,看着姑姑们将裤腿挽到小腿肚,穿上雨靴,蹚在水没过脚踝的田中,弯着腰,将秧苗一颗一颗插进土里。不知是春天早晨的阳光将田野蒙上了一层水雾,还是回忆太久远横亘在中间,使我眼前的她们有些不真切。二姑突然直起身子对田边的我喊道:“回家去,把橘子拿来!”百无聊赖的我如获大赦,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了,于是飞奔回家,一手抓了一个大橘子跑回田野。老远的,二姑便向我喊道:“怎么空手回来了?”其他几位姑姑闻声纷纷望向我,我向她们晃晃手里的橘子。
  她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哄笑。原来她是让我回家拿粪箕子,而我一时忘记了她讲话“ju”“ji”不分,于是闹出了刚才的笑话。她笑道:“算了,我自己去拿吧。”说着从田里蹚水走出来,雨靴上沾满泥水。我找来两块砖头摞起,坐在上面,开始吃我拿来的橘子。不时会抬头看一眼,面前,春日暖阳下,是一个个弯腰弓背的插秧人和满田野的粼粼波光。
  这便是我对幼年时光里4月仅存的回忆:晃眼的暖阳,闪着光的稻田,亲人的笑声与橘子的酸甜。
  上小学后的春天,印象里也不是十分明晰。恍惚间觉得似乎周末会跟父母去护城河的堤坝上玩。骑着自己的小单车,穿梭于高大的杨树与柳树之间,感受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看春的气息一点一点染绿小城。
  至于整个中学阶段,现在回忆起来,完全没有任何关于春的印象。
  直到读大学,去了南方,才真切地理解了何为春天。每年年后回学校,飞机还在成都上空盘旋的时候,大块大块金黄的油菜花田便穿透舷窗,跃至眼前。学校里,连翘和迎春开得不分彼此;3月底4月初,洁白的七里香会盛开,香味飘散出很远很远;学校有一条路栽满李树,每年这时,白里透红的李花便会压满枝头。
  才上大一的时候,便从学长学姐的口中熟知,学校里有一棵樱花树,巨大的樱花树,长在网球场与男生宿舍楼之间,有四层楼那么高。终于盼到4月,才一听说樱花开了,就赶紧跑去看。果然名不虚传,非常高大,且樱团洁白似雪,远远望去,像大团洁白的云从天上落了下来,停在半空。我每每觉得那上面一定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让我想到宫崎骏的《天空之城》,不舍得靠近,怕惊扰了里面住着的仙女、精灵。那棵樱花树,就是那样一个美丽而梦幻的存在。
  4月之后,锦城的小雨纷纷而至。每晚10点左右静悄悄地开始落下,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前,又悄无声息地停歇。晨光中,每一片湿润的花瓣上都沾满细密晶亮的水珠。一切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每至此,总要情不自禁地吟诵起那首《春夜喜雨》,赞叹诗圣诚不我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研后来到青岛,岛城的春天,风很大,雨水又少,因而比成都干燥些。但也正因有风,青岛的天更蓝。碰上好天气,我会去五四广场,看碧海蓝天,筝、帆点点。这大概是属于青岛得天独厚的4月。看着那些牵着风筝线奔跑的孩子,恍惚间眼前会掠过幼年的自己牵线奔跑的画面。会会心地笑:又拾起一个关于幼时春天的记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四句诗描绘了何其简单又何其令人向往的春日场景。古人的“二月”算的是农历,说的应该正是现在这个时候。如此看来,诗中这令人心生向往的景象,自己倒是也都经历感受过,一时间竟也不觉多么遗憾了。
  回头想来,各地的4月不同天,却都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好时节。
  (作者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