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博雅——海大的行远之路
——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讲座侧记
作者:沈伟
四月,一个樱花初绽、玉兰尽展的仲春时节,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在映月湖畔的会议厅为海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博雅———海大的行远之路》的讲座,与海大师生分享博雅教育理念和行远书院一年的工作进展。讲座由副校长李巍然主持,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与众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半小时,钱致榕教授便早早来到会议厅,我们注意到,他手里还拿了一根手杖,左腿似有不便。讲座开始,副校长李巍然做了简短的开场后,钱教授便起身走向演讲台。李巍然示意他可以坐着发言,钱教授坚持起立演讲,以表示对听众的尊重,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大家备感温暖。钱教授首先回顾了行远书院一年的办学经过,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去年5月份第零期学生招生一结束,当天就立马开讲授课,毫不拖沓。之所以能够这样“痛快”,与行远书院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团队前期充分的调研以及细致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钱教授向师生们阐述了行远书院的四个要素:博雅是理念,学生是目的,教授是灵魂,行政是肢体,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博雅”作为行远书院的核心理念,那么究竟何谓“博雅”? 钱教授的解读是,广博的知识、胸襟气度与视野谓之“博”,认真的态度和高雅的标准谓之“雅”,而“博雅”二字又恰好跟海大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暗合。博雅教育作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它与专业教育又是不可分割的。若博雅没有专业,则不能发功;若专业没有博雅,则不能行远。在办学过程中,行远书院始终着眼于培养出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文理兼修。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大学之道》《物理与自然世界》《世界文明史》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等。钱教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说文科和理科好比人的两条腿,无论哪一边有残缺,都无法“行远”,就好像他自己的左腿一个月前不幸患疾,现在只好拄着手杖以保持平衡。钱教授的幽默让大家好笑又担忧———他已经站了快一个小时了。
尽管有了先进完备的理念指导,然而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全新的书院式教学依然困难重重。对于书院如何办下去,钱教授认为人才培育靠长期累积,不能急功近利,大学教育主要透过课程,从知识思维着手,同时也要注意人格的发展,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育上,学生的自我启蒙远比老师的教导更为重要。钱教授讲述了一个“磨刀石理论”,就是要以理性的光辉除去心智的蒙昧,以先人的智慧磨砺自身的智慧之剑。他掷地有声地说道:“你的生命你决定,你的决定你负责。”同时,对于行远书院的学子,钱教授也寄予了厚望。他认为要检验行远书院成功与否不是短期内能判断的,而要看二十年后能够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人,是否会有行远人。
一个小时的演讲,钱教授谈笑风生,侃侃而论,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将演讲台交给了他的学生———五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期次的行远学生代表做报告,他们分别从课程学习、生活经历、工作实践等方面讲述了自己在书院一年的成长、收获与感受。工程学院2013级的朱景赬说,他进入行远的第一天,钱教授就问他人类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钱教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意识,只有先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明白当下学习的真正意义。他说在行远书院的学习是一次美妙的学思之旅,而美妙的背后却是繁难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社会责任。“行远书院于我们而言,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给予正在成长的我们无数的可能性。”行远书院一期生张子琰说。通过其他几位学生代表的发言,我们还了解到行远书院特有的小助教制度、讨论课形式以及合宿团膳的生活方式。这几位学生代表气质优雅、谈吐理性,有着这个年纪难得的沉稳与自信,从他们身上,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行远书院的希望与未来。
报告结束后是提问环节,大家对行远书院满怀着信心与向往,学生、老师甚至部门工作人员都纷纷举手,或自荐加入、或建言献策、或提出希冀,钱教授对大家的问题也耐心细致地给予了回答。
最后是校长于志刚总结致辞。于志刚听完行远学子的发言后有些动情地说道,孩子们在发言中讲了在行远的快乐、收获与成长,唯独没有讲在行远流下的汗水与泪水。行远书院作为我校通识教育的试验区,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当专业和书院在时间精力上产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但于志刚依然鼓励各位同学,当下的辛苦付出不会是“吃亏”,而是“得到”,只要坚持,就能行远。同时他提醒同学们,所谓“行远之路”最终是要学生走入社会解决问题,因此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于校长的发言简短且平易,让在座师生频频点头,感触颇深。
相信每一位行远学子都会用自己坚定的脚步,在博雅之路上,取则行远。 (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