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专业化 专家化 职业化学生工作转型升级 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学生工作部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生工作以建立完善与合格本科院校相匹配的机制体制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新形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一、三个重大转变,实现工作转型升级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学生”向“教育学生”
“服务学生”转变,切实将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转变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由“保稳定”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转变,育人环境显著改善。
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大学生工作体系,学生工作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向“高度集成”转变,全员育人格局初步形成。
二、四项重点工作,促进工作纵深发展建立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学校成立学生工作部,明确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抓学生工作,并在二级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辅导员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推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有机融合。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7项,学生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得到提升,与普通本科高校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五年来,实现了纵向培训体系院、校、省、国家有效衔接;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培训等多层次、全过程的培训体系。辅导员沙龙、学工办主任论坛成为分享经验、借鉴提高的交流平台。二是搭建工作研究平台。结合工作实际,组建研究团队、设立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把学生工作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搭建能力展示平台。紧扣辅导员日常工作,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四是搭建考核激励平台。辅导员考核探索末位淘汰制,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晋升的主要依据。五是搭建双线晋升平台。学校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实行行政职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拓展、优化了辅导员发展空间。
全面推行班主任制度。为壮大学生工作队伍,最大程度发挥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推行班主任制度,出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班主任管理办法(试行)》,从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中挑选思想素质好、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爱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班主任,每名班主任带一个自然班级,实现了在每个班级同时有辅导员、班主任。
实施“优良学风塑造工程”。五年来,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重心,坚持实施“优良学风塑造工程”,以教育引导学风,以管理保障学风,以活动激励学风,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组织“学习标兵”等评选、表彰、宣传,举办考研、专升本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系列活动凝聚了校园正能量,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违纪率明显降低,学生的升学率、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
三、五项探索实践,提高育人实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占领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习惯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百善孝为先、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思享汇、思想动力直通车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自觉的文明习惯,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校探索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设立了“新青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了个人、群体和社区等主体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探索建立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联动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以“职能部门、各学院、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联动机制。在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与各学院间建立了安全信息共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了学生社区问题搜集、日常安全文明行为检查、信息传送、处理反馈机制;在学生工作处与物业公司间,建立了日常检查、信息报送、学生诉求处理等工作机制。改进值班制度,实行学生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在学生社区,建立了辅导员工作室,加强了学工人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探索构建立体化资困育人体系。按照落实政策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管理服务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需要与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构建起了“资困·励志·育人·善施”的立体化资困育人体系,实现了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变,将学生资助工作从单纯的“助”向“育”提升,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五年来,我校学生资助做到了因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没有让一个有志青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人数3751人,金额达2100余万元;安排勤工助学18440人次;16000余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共3200余万元。2015年,学校被授予“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探索国防教育新形式。“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军事理论课教学全部由校内军转干部和校外军事专家承担,军事理论课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探索建立了军转干部及部队教官指导、高年级学生教官主训的新生军训模式,军训效果显著改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等八家中央媒体对我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新生军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