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灯发出亮堂的光,桌子上铅笔、橡皮擦、尺子散乱地放在一旁。一位男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弓着腰,头埋得很深。左手的五指按着要裁剪的纸的区域,右手紧紧地把持着手术刀,23号手术刀比一般的刻刀锋利,他用着更顺手。由于常年控制刀刃他右手中指有些变形,指腹全是老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下刀,一笔一划精准地在纸上刻着。15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戴星朋最近正在剪一幅以光谷为原型的剪纸作品。
戴星朋自小学六年级看到老师的剪纸作品,开始对剪纸产生兴趣。高中时,他就在班里成立剪纸兴趣小组,曾和几个同学合作剪了一套《二十四孝图》,被永嘉县文明办收录成书宣传孝行孝道。在2014年,他也凭借“山高水长”“世外桃源”等四幅风景剪纸,荣获“温州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展中剪纸系列作品的荣誉证书。很多人觉得男生喜欢剪纸不可思议,但他说:“性别不是问题,只要把心静下来,没有完不成的事。”
上学期校艺术节上,戴星朋展示了一幅表现黄鹤楼风景的剪纸作品。因为时间局限,他无法去黄鹤楼,只得从网上查找图片。根据照片的光影效果分析构图,再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轮廓,垫上红宣,通过刀剪的方式刻出图案。剪纸符号很多又极其相似,需要将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呈现在一张平面化的纸上,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极大地考验了戴星朋的剪纸功底,每一刀都要“成竹在胸”。红宣纸薄如蝉翼,性娇柔,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更要“提得起,贴得上”,必须要没有断笔。
最后一晚的收尾工作,又熬夜到凌晨两点。他“咕咚”吞一口饮料,刺激味蕾让自己清醒。顾不得手上划出的几条小口子,戴星朋眨眨酸胀的眼睛,扭扭僵硬的脖子,捶捶腰,继续工作。然而在最后环节依旧出了差错,固体胶没有涂匀,纸张表面泛起一层起伏不平的“气泡”,无奈之下,他只得用小刀轻轻嵌胶粘合。经过一番波折,花了近5天的时间终于完成的这幅黄鹤楼剪纸作品,也获得同学们一致好评。
空余时间里,戴星朋喜欢待在寝室琢磨,全身心投入剪纸的乐趣中。有时上课前,室友几次提醒他,他也没有反应,室友常戏说他沉浸在剪纸世界里无法自拔。戴星朋却一本正经回答:“每一幅剪纸都有故事,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所以需要全身心投入。”剪纸已经成为戴星朋生活中的一部分。别人看来是很无趣乏味、费时费力的事情,对他而言却是一种习惯。因为剪纸形成的“条件反射”,他看外界场景都是黑白的光影效果,脑海中倒映的都是相应的剪纸符号。
创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大一上学期戴星朋便开始着手剪纸社团的申请工作。社团申请需要寻找十个以上合伙人,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对剪纸有兴趣,这成了他的犯难之处。最终,在戴星朋的不断宣传之下,成功找到近20个成员。大家一起准备简历、制定章程、填写申请策划书、接受考核……为申请工作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这学期,经过两次答辩,社团终于进入试行期。在一年试行期内,他们要主办好剪纸展览、剪纸理论知识分享会和剪纸比赛三项活动,才可能算是通过审核。问题又接踵而来,协会中其他人都只是兴趣,并不会剪纸,无法完成考核。再三思量,戴星朋最终决定教成员们剪纸。一套工具,一间教室,成员们低头学习剪纸。即使社团处于试运期,成员们的努力仍让戴星朋感到欣慰。
“一个人传承剪纸艺术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有一个开始,也就多一份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文化,让剪纸技艺能够传承,是他作为剪纸“手艺人”最大也是最初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