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痛苦本身永远是一件坏事吗?

作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姚文丽整理    
2016-03-30     浏览(268)     (0)

  近日,山东交通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王珀博士做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100期分析哲学论坛,作了题为“痛苦本身永远是一件坏事吗?”的报告。
                      一
  首先,王珀讨论了这个题目对于动物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意义,然后,他澄清了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消极的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以及消极享乐主义的价值论三种不同立场,并将本次报告的讨论目标锁定在第三种立场上。
  根据消极享乐主义,痛苦是一种内在的、无条件的恶,对“痛苦”的价值的分析有助于动物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研究。然而,在现实经验中,很多痛苦似乎具有正价值,但这些例证都不足以否定上述享乐主义命题,这些常识性反驳都是失败的。
  其次,王珀澄清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消极的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以及消极享乐主义的价值论三者对痛苦的看法。王珀认为,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是我们在道德上应当为这个世界增加快乐、减少痛苦;而消极的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是我们在道德上应当减少这个世界上的痛苦;最后消极享乐主义的价值论表明痛苦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恶。前两者对痛苦的看法是道德判断,消极享乐主义的价值论对痛苦的看法是普通的价值判断。
                     二
  王珀从探究“痛苦”本身的价值所能带来的意义入手开始他的报告。他发问痛苦本身永远都是一件坏事吗?在现实经验中,很多痛苦似乎具有正价值,王珀总结了几种对痛苦具有内在负价值的反驳,包括“无痛症”或“挫折教育”、“恰当的悲伤”、“一些宗教观点”、“罪有应得的痛苦”等。王珀认为这些反驳犯了混淆了“工具性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错误,因此并不能证明痛苦不具有内在负价值。
  但是王珀指出,还有三个反驳较为复杂,即“咖啡难题”、“pain asymbolia症(无痛症)”和“受虐狂问题”。关于“咖啡难题”,王珀表示同样的客体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例如适应性的影响);同样的感官刺激有可能给人带来的主观感受不同(例如注意力的影响)等,所以咖啡论证无法证明主体为同一种主观感受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只是表明同样的客体可以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而已。关于“受虐狂问题”,王珀引用由雷切尔斯和古德斯坦的相关资料文献,指出受虐狂喜欢并追求疼痛,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喜好态度是指向剧痛本身的;受虐狂也许喜欢疼痛,但不是剧烈疼痛;受虐狂也许讨厌疼痛,却喜欢疼痛所伴随的快乐;也许受虐狂所接受的刺激会让大多数人感到疼痛,却让他们感到快乐;受虐狂也许不喜欢疼痛的感觉,却可以从他们的自我厌恶中获得满足。“愉快的痛苦”其实是一种混合体验,它包含了愉快和不愉快,受虐狂喜欢的是愉快那部分,而不是痛苦那部分。“愉快的痛苦”,就像“热的冰”一样,它所表示的是一种含有相反性质的矛盾混合体。正如,受虐狂是感官疼痛+对事实的认知→心理性愉悦;普通人是感官疼痛+对事实的认知→心理性痛苦;误认为被割伤的人是中性感官体验+对事实的认知→心理性痛苦。至于“pain asymbolia”这个反例,王珀引用Moen等人所创立的“维度论”来回应,就好比图片的色彩饱和度问题。pain asymbolia患者体验的所谓“疼痛”和正常人的疼痛不同,二者也许具有相同的尖利、剧烈和撕扯感,但前者缺失了疼痛的某个重要维度——即所谓的消极享乐调(negative hedonictone),这使得该类患者不觉得疼痛是不好受的。正常人的疼痛之所以不好受,是因为正常的疼痛都具有这种侧面维度,而这种侧面属性是疼痛的内在属性,由此可以解释为何疼痛对正常人来说具有内在的负价值。
                    三
  接着,王珀分析了来自“欲求论”的反驳。根据欲求论,疼痛之所以是坏事,是因为我们不欲求之。疼痛本身不是坏事,欲求的挫败才是坏事。王珀设计了一个“孤立法”思想实验,来回应这种反驳:
  快乐版:
  星球A:有一些外星动物,他们唯一的欲求就是白天数草,这种欲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但是欲求满足后,他们没有任何快乐或其它愉悦的心理感受。
  星球B:有一些外星动物,他们没有任何欲求,每天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阳光照射之下,草地会散发出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对身体无副作用,还能为他们提供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营养。他们就是被动的享乐,且没有追求快乐的欲求。
  痛苦版:
  星球C:和星球A一样的外星动物,他们唯一的欲求就是白天数草。在太阳的照射下,草散发出气体,气体提供为他们提供营养,还改变了这些动物的色觉,让他们看不到这些草。因此欲求无法满足,不过这种欲求的挫败没有为他们带来任何痛苦或其它不愉悦的感受。
  星球D:和星球B一样的外星动物,他们没有任何欲求,每天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阳光照射之下,草地会散发出气体,草地会散发出令他们感到痛苦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恰恰给他们提供营养、维持他们生存且对身体无副作用。他们在被动地感受痛苦,却从没有过改变这种状态的欲求。
  星球A:只有欲望的满足,无苦无乐;星球B:只有快乐,没有欲望的满足;星球C:只有欲望的挫败,无苦无乐;星球D:只有痛苦,没有欲望的挫败。
  那么,如此看来,哪一种星球的幸福指数更高呢?王珀认为一元论的享乐主义的价值排序是B>A=C>D;而多元论的享乐主义的价值排序是B>A>C>D。王珀所设想的在一个星球上生活着一些只有痛苦却没有欲求挫败的动物,以及所设想的一个只有欲求挫败,却无任何痛苦的星球,如果我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糟糕,则意味着我们在直觉上认为痛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负价值高于欲求的挫败。
                     四
  王珀最后讨论了一种来自康德主义的反驳思路。Hookom认为,“疼痛会扭曲一个人关于世界、关于他和他的疼痛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看法”,所以,“任何对疼痛的最终判断不能出自感受疼痛时的直接体验,而是应当根据一个人的计划、欲求和价值观去判断。”王珀首先质疑了这种认为疼痛会扭曲我们价值观的观点,而且他论证了即使感官疼痛真的会改变我们的理性价值判断,这也不意味这疼痛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Hookom引用尼采的论点,认为我们应当蔑视痛苦。但王珀指出,蔑视的对象应该是具有人格的个体,痛苦没有人格,因此无所谓蔑视。王珀认为,这种主张无视疼痛的强者哲学是有危险的,如果连疼痛都无所谓是不是坏事,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被视作坏事呢?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者的疼痛都是不值得同情的,那么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是值得同情的呢?
  最后,王珀强调疼痛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各种反驳都不能证明痛苦不具有内在恶。王珀表示,根据“外在评价论”,痛苦本身无所谓好坏,痛苦的好坏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要么来自感性欲望(偏好功利主义的立场),要么来自理性反思(康德主义的立场),但是这些外在评价论都面临种种质疑。而且,即使这些外在评价可以改变痛苦的价值属性,这也不能证明痛苦本身不具有一种内在的“缺省”负价值。
  当然,王珀认为,这次报告基本停留在对消极享乐主义命题的消极辩护,要想让该命题获得更多的正面支持,我们也许还需要在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对痛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这个命题的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哲学玄思,而且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伦理和动物伦理领域的一些实践问题的判断。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姚文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