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科技前沿
H6 N1 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高福课题组在研究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分析台湾地区H6N1亚型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发现关键氨基酸位点变化是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
本报讯 两年前全球 首例人类感染 H6 N1 亚型 禽流感病例被发现以来, 其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分子 机制成为世界科学家所关 注的焦点。中科院院士、动 医学院客座教授高福课题 组日前在这一方面取得新 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 国际著名杂志 The EM- BO Journal 在线发表, 我校动医学院博士生王 飞、中科院微生物所齐建 勋博士为第一作者。
禽流感以许多不同形 式出现,“ H”和“ N”分别代 表病毒外壳的两种最重要 蛋白质即红细胞凝聚素 和神经氨酸苷酶。资料显 示, H6 N1 亚型流感病毒 感染自1972 年以来在台 湾本土家禽中流行。病毒 在台湾家禽之间的流行, 不同于香港或中国大陆 东南部的流行,具有独特 的基因谱系。研究人员通 过分析台湾地区所有 H6 N1 亚型流感病毒的 HA 蛋白中决定受体结合 特性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 变化,选取代表性毒株从 蛋白和病毒水平上对其受 体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而提出台湾地区的 H6 N1 亚型流感病毒按其 受体结合特性变化,可分 为两个不同的主要时期, 即早期为偏好禽源受体结 合期、后期为双受体结合 期,而人感染 H6 N1 则偏 好结合人源受体。
研究者通过对突变体 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进 一步鉴定了其受体结合特 性发生转变的关键性氨基 酸位点,即 186、190、228 位氨基酸在 H6 N1 亚型流 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转 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E190 V、 G228 S的突变可使 H6 N1 亚型流感病毒获得 人源受体结合能力,而 P186 L 突变可使其偏好性 结合人源受体。同时研究 人员还通过结构生物学的 方法从原子水平上阐明了 P186 L 突变使得 H6 N1 亚 型流感病毒发生受体偏好 性改变的结构基础。 (动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