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植物细胞》发表孙传清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

2015-06-30     浏览(76)     (0)

我校农学院孙传清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水稻进化研究中发现,控制野生稻长、刺芒的基因LABA1在芒原基的特异表达可导致芒伸长和芒刺形成。该基因在粳稻祖先中出现功能变异,并通过杂交渗入到籼稻之中。这一发现为水稻进化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本报讯 继揭示水稻驯 化过程中生长习性、穗型及 落粒性改变的遗传机理后, 我校农学院教授孙传清领导 的课题组在水稻进化研究上 再次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水 稻驯化过程中引起芒形态改 变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子演化 机制。日前,该研究结果在线 发 表 于 The Plant Cell (《植物细胞》),并被选为最 新一期的研究亮点。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 稻的野生祖先种,其种子顶 端具有长芒,且芒表面布满 芒刺。而长、刺芒可以保护种 子不被鸟兽掠食,有利于野 生稻的种子传播。栽培稻一 般无芒,或者仅有少量短芒, 且芒表面光滑,便于稻谷收 获、储藏和加工。因此,从长、 刺芒到短、光芒,是水稻驯化 过程中一个重要转变。
  引起这个关键转变的分 子机制是什么?孙传清课题组 发现:控制野生稻长、刺芒的 基因 LABA1 ( LONGANDBARBEDAWN 1)位于 水稻第4 染色体长臂上,编码 一个细胞分裂素激活酶。该 基因在芒原基的特异表达提 高了芒原基活性细胞分裂素 含量,增强了芒原基细胞分裂 活性,最终引起芒的伸长和芒 刺形成。相反,栽培稻中la- ba1 基因的一个移码突变破 坏了该基因功能,阻碍了芒原 基的伸长和芒刺的形成,最终 导致短、光芒的表型。序列分 析表明该功能变异位点在水 稻驯化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 人工选择,并引起附近~800- kb 的基因组区域遗传多样性 的剧烈下降。分子演化研究 表明,该功能变异起源于粳稻 祖先,最终通过杂交渗入到籼 稻之中。 LABA1 的克隆不仅 为水稻进化分子机制提供了 新线索,也揭示了细胞分裂素 在芒发育中的作用。
  孙传清课题组博士研究 生华磊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康奈尔大学 Susan Mc Couch 教授课题组和湖南农业大学 萧浪涛教授课题组参与了部 分工作。 (科研院 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