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15年12月17日,我校第七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评选结果揭晓,10位深受学生认可和喜爱的教师获此殊荣。他们用奉献为学生注入梦想的催化剂,用辛劳为学生架起通往知识的桥梁;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是学生崇拜的“男神”“女神”;他们用坚守诉说真情奉献,用行动诠释爱与责任……本报自本期开始推出“师说”栏目,请学生“心中最爱的老师”现身说法,畅谈从教的感悟、经验、收获等,以飨读者。
我一直认为,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爽的职业。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常人难以做到的,是安静地聆听和适时地沉默,再内向的人,在一定的场景和氛围中,也会难以自抑地滔滔不绝。而为了让自己说得更兴奋、表达得更充分,听众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日常交谈中,我们并不能左右对方的注意力,他(她)走神儿了,你只能靠提高音量以再获关注,即便对方转身走了,你也只能叹口气。即使是以说为职业的人,比如主持人、相声演员,观众不鼓掌、听众喝倒彩,话筒后的人也只能自己圆场,断然无法把责任推到听者身上,更不敢对自己的衣食父母稍有微词。
然而说话人的角色一旦换成教师,形势便立刻不同了,说者与听者的关系变得有趣起来。说者有责任必须说,听者则有义务必须听,若是不听,可以批评,还不听,请起立,再不听,给我滚出去。真是神一般的体验,阳光必须普照每寸大地,灵魂必须接受暴风雨的洗礼。上课吃东西,这是把学业当儿戏;听讲织毛衣,谁帮你记笔记?那些嗑瓜子儿的,考虑过老师唾液腺的感受吗?一上课就打盹儿的,是手机忘带了,还是流量不够了?不比那些刷屏的,连戴着耳机的同学,眼神都比你们专注。在师生这种关系下、在教室这一场景中,说话的人不再是单独地表演节目、展示个人才华,听话的人也不再是纯粹地享受演出过程、品味付费产品,教师要负起言传身教的责任,学生要提起求知若渴的精神,职业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人生要求学生有惑但寻名师甚解。由此,教师是最不必发愁表达的欲望无从释放的群体,职业的特点让他们不但天天有机会说,而且还随时可以“指定”听众必须专注、必须回应。有此一方属于自己的三尺舞台,我方唱罢,还是我继续登场,还有专门节日收鲜花贺卡和掌声,确实是不亦快哉。
但是,按常理推断此处必须有“但是”。我是教师,自然要为教师“带盐”。和《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一样,要带盐、多带盐、带好盐,是要湿身上阵的。各行业都在讲浸入式体验,职业是游泳,必须得湿鞋,甚至需要长期泡在水里,浑身都湿,滴滴答答都是相关知识。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有“指挥”听众的特权,就常年坚持岸上授课,不把“干货”湿润分解,只顾自说自话,不求学生吸收理解,要不得。
讲话易,讲人人爱听的话难;当老师易,当受欢迎的好老师难。学生在听,但不一定听进去。知识点穿耳而过,在课堂里回响游走,但要想和雾霾一样沁心、挂肺、入髓,讲课的人不在大脑里多烧几本书,趣味浓度提不上去,怕是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长期印记。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热点多,更新快。手机+互联网已经把我们所有的碎片化时间占满,现在不单是学生,所有人都在把整块的时间切碎,以填补查看各类趣事精力不够带来的欲求不满。50分钟一节课的时长是科学的,是符合成年人专注力能保持一小时左右的认知规律的,但这一心理科学经验是在大屏智能手机普及前发现的。自从我们的手指习惯了上下5厘米来回滑,眼珠子爱上了左右几十平方厘米来回滚,各类软件把我们的脑子刷得只能保持5分钟专注度了。不管是多么劲爆的头条、多么狗血的剧情,时间一到,回收站报到。不是我们不爱你,实在是后面排队的“奇葩”还老长哩。
这种形势下,要在课堂上把学生从那一片片小光源前拉回来,比我妈当年给我断奶还难。生拉解决不了问题,硬拽容易反伤自己。难寻方案的困难,最易陷入僵局。本来就枯燥难求共鸣的课程,更易在发光求点赞的信息源前沦为一座孤城。课堂慢慢僵化,老师说———我讲啦;同学答———亲好哒;考试时———不好用有运费险吗?
我们还是相信,吃货入席不啰嗦,办法总比困难多。当老师的,总得琢磨琢磨,怎样让自己的课代入感更强一点,互动性更足一点,趣味性更多一点,努力为知识化妆美颜。做学生的,也要有自省意识,学习可以有趣,也可获得成就感,但终归有异于娱乐,要是坚信可以“玩着学”,真的就只能“学着玩”。该下苦功的时候,要舍得投入;该自觉自律的时候,要壮士断网。老师由“要我教”到“我要教”,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才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忽略课间无数,收获必是久长时,得益在朝朝暮暮。
教师是个好职业,这份“爽”,这份“成就感”,不应只体现在教师自我表达欲望的满足上。唯有教师说得爽,学生听得爽,将来发展好感觉爽,才能不辜负一双双年轻眼眸的期许,才能不错对一段段四年青春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