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另一种生活
□闵捷
作者通过阅读陈国强老师的博客,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态度,认为生活可以这样过,并向往着踏实而志存高远的追求梦想与真理的生活。作者感谢陈国强老师接受采访,开博让更多学生能好好想想。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如此之渺小,甚至到了卑微的地步。看着屏幕上一个一个的字,在没有开灯的房间里,电脑上的光折射在脸上,一亮又一亮,从窗户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映衬着万家灯火的景象,骤然天之广阔,地之广博。
我并不了解陈国强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为最最普通的本科生,那些个光芒万丈的头衔,似乎离我太远太远,我只是个读圣贤书的学生,连陈老师的面都没有见过。我自以为生活的很好,用功地念书,认真地完成学校工作,安定而规律的踏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听话、乖巧。我甚至以为,这辈子就是这样生活着了,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像是已经排过无数遍的戏码,按着既定的剧本一页页地翻过,重演,有十足的把握却没有一分的惊喜。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没有任何的波澜不惊,做着我能做的了却此生,没有太大的梦想,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追求,可以委曲求全为了生计而放弃,可以忍气吞声为了生活而退让,不争不求,对社会无害亦无任何贡献。我以为,这样很好,在自己的龟壳里,安心的活着。
偶然间看到陈国强老师的博客,却恍然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字一句的读,一篇一页的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淌,是诚恳的探讨抑或是警句的提醒,或掷地有声,或轻松诙谐,或亲切慈祥,或严肃刚强,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没有太过文学的色彩,却有种慑人的力量,这句句出自肺腑的话,透过朴实的字眼,就这样轻轻地传递到内心最深处,没有惊涛骇浪的翻滚,却有微波涟漪的激荡。
打开博客的那一页,先看的是老师用《透过学生的眼睛来看看我自己》为题的博文,其中摘录了我所在的《名医录》课题组所撰写的文章。看到老师写“小朋友们有点词不达意。”的时候,莞尔一笑,采访陈国强老师的那一组是基础医学院组,都是些刚刚接触基础医学的孩子,和我一般大,想来,我们能有多大的思考价值呢,笑的时候却也在想,也许也是好的吧,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得到过来人的一番指点,虽说没有茅塞顿开,多多少少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象牙塔里80后的孩子,无论是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是带着初涉杏林的不知所措,那一次的采访,是会让所有都能记得的。从出身到拼搏,像现实版的《奋斗》一样,历尽千秋,终于,站在科学面前,成为了谦卑的朝圣者,孜孜不倦;站在学生面前,成为了可以信赖的巨人,教书育人。震撼于一种未知的执着时,点亮心炬。
完全是从博客中了解到老师的生活,那位遥不可及的名师的所有,就这样昭然若示于一个平庸学生的面前,有些许猎奇的心态,更多的却是敬仰。辞去教研室主任、担当课题组组长,来回于世界、全国开会、研讨、学习……马达一样转不停的生活,充实着,热切着,燃烧着。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态度,才发现此中的距离,才明白:生活,原来可以这样。人道是,高处不胜寒,可老师是独占鳌头却不骄不躁,处变不惊,淡泊明志。“若是高升却不能做事,我必死不瞑目。”这句话并没有写在博客里,而是写在《收到医学科学研究院一位课题组组长的一封信笺后有感而发》一文留言板的第一条。用如是的话抨击流言蜚语,可谓是坦荡荡的透彻。仕途的迁升是为了做更多的事,将医学院和团队嵌合于生命,融入于血脉,话是顶天立地的,气度是问心无愧的。
心如明镜般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而真切自由。为着理想的付出,为着科学的探究,即便背负了所有不实的罪责,只要有一人相信,仍是要挺起脊梁走下去的。追求的是科学的本质,唾弃的是名利的虚无,为了实验室,为了教研室,舍小为大,无私无悔,倾囊付出,倾情相托。教学,科研,管理,三箭齐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不过如此而已呀。
博客里,老师有两次谈及了她的夫人,虽一笔带过,却印象极深。一是感谢妻子请假为其准备饭菜衣物,二是妻子缠绕病榻,却只能匆匆探望而不能长相陪伴。这些个感激与无奈幻化成相濡以沫的情感,让人觉得真实。陈老师也是个存活于现实中的常人,也会疲倦,也会劳累,也会无奈。光鲜成功的背后,亦过着老百姓粗茶淡饭的生活,却是没有被平凡的琐碎磨灭到属于自己的才华。有血,有泪,有情,有义,这一些些的细小让人觉得亲切和可爱,连带着拉近了距离,感受到科学并不是冰冷而带着一点点温情。
我向往着另一种生活,带着宁静致远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踏实而志存高远的追求梦想与真理。感谢陈国强老师接受《名医录》的采访,感谢陈国强老师开博让更多如我这般的青年学生能停下脚步好好想想,感谢老师,让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