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打造“三海一核”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特色体系聚集效应
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 首批5个研究中心成立
学校召开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首批研究中心成立会议,成立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为学校“三海一核”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各研究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深化国内外协同,谋划重大产出。
本报讯(孙世钧 仲崇娜)1月17日,学校召开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首批研究中心成立会议,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创新中心、减振降噪研究中心、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研究中心、前沿基础交叉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为我校“三海一核”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校长姚郁、副校长韩端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学科办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研究中心牵头人及骨干团队成员参加会议。
副校长韩端锋主持会议并介绍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背景。他指出,国家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并聚焦基础研究、实验室中试和产品产业化链条贯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当前,学校正在积极申报深海工程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与行业龙头企业院所联合申报一系列国家级高水准研究平台。研究院和研究中心的建设,是学校对标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汇聚特色优势和办学力量,支撑“十三五”国家安全战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机遇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研究中心牵头人杨德森院士在讲话指出,第一,研究院成立恰逢其时。近年来我国船海领域需求强烈、发展迅速,学校主体服务领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汇聚学校技术优势,形成引领性平台很有必要。第二,研究院和研究中心肩负着我国船海领域核心技术从落后到赶超的历史使命,要顺应国家需求、将学校“三海一核”优势强化为行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打造成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品牌。第三,研究中心的建设需要以特殊、灵活的机制创新来牵引,需要有培育成长、做大做强、反哺学校的过程。其他研究中心牵头人在发言中纷纷表示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凝练重大任务,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深化国内外协同,谋划重大产出,探索运行机制创新,助推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
校长姚郁代表学校对5个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希望中心在学校推进综合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他对研究中心的建设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各研究中心是船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实质,4个应用研究见长的中心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已有技术优势和国内外协同优势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重点团队培育建设为必由之路,聚焦重大成果的产出,提升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为主的中心要紧密跟踪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创新需求,蓄势新兴学科发展,培育未来发展方向。二是研究中心面临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国家科技创新和国防科技发展的投入、管理、评价、布局等均发生重大变革,需要技术层面上突破性创新的同时,已有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也需要及时调整,研究院和研究中心的建设运行要适应形势变化和国家需求。三是研究中心成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未来的建设运行中要按建设目标和体系化思维推进工作。在技术体系上,要主动作为、提高站位、形成合力;在协作体系上,要校内融合、国内协同、国际合作;在组织体系上,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区别对待。
姚郁指出,各研究中心在未来建设运行过程中,要处理好8个关系:一是学校与行业有机结合;二是现实与长远有机结合;三是个人与团队有机结合;四是合作与竞争有机结合;五是实用技术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六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七是“虚”与“实”有机结合;八是学术与行政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