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第7届“为坐而设计”作品展亮相学院美术馆

“发展的智慧”国际设计教育主题论坛同期举办

2016-03-08     浏览(46)     (0)

2016年3月1日,学院美术馆迎来了新学期的首展——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暨国际设计院校作品邀请展于当天下午正式开幕。党委书记高洪,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王晓琳,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本次展览国际评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丹麦科灵设计学院系主任Peter William Barker,波兰格但斯克美术学院教授Halina Kosciukiewicz,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院长三田村有纯以及策展人设计学院江黎教授、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田海鹏等出席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为坐而设计”是我院主办的国际原创设计实物赛展,以“坐”的行为方式为核心进行实验性设计研究。在以往15年的时间里,大赛活动立足学术,思考设计本源,已经成功举办6届,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具有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品牌活动。

党委书记高洪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从举办了7届的‘为坐而设计’展览中,我们获得了很多成果和启示,也对未来的设计充满了希望”。他谈到,“为坐而设计”持续以“坐”作为设计命题,引发着设计围绕“人”而进行思考,这体现了设计为人类基本生存方式服务的追求,启发大家从设计出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展览策展人江黎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首届“为坐而设计”展览自2002年发轫到今天所走过的历程。从萌芽到成长,大赛蕴含了业界朋友、权威专家和国内外院校师生的支持,希望展览越做越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代表大赛评审委员会发言。他表示,本次展览展现了高端设计风采,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04件参赛作品,风格迥异,但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作品中的创意和想法非常新颖。

在主题诠释上,本届大赛逐本溯源,针对“坐”的行为本身——对这一日常行为进行追问,展开实验性的探索和多样性表达。本次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国内外的作品方案2573份,是2002年开赛以来征集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参加复赛的实物作品有100余件,邀请到国内外设计艺术院校作品70件。同时,在部分作品的展示方式上突破常规,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可以通过现场的小米PAD与作品展开互动,获取作品的虚拟造型的相关信息,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观展方式。

3月2日,“发展的智慧”国际设计教育主题论坛如期召开,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及学者,围绕“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思考” 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范迪安院长为论坛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关注视觉艺术和相关作品的同时,当下社会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已经转换为对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全球各地的人们参与到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之中。就论坛主题而言,相比于“国际化”更应当强调“全球化”。全球化不仅是穿越边界的交流,更使大家感同身受。这个时代更强调一种动态、多面式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经验)体系就像是一个海洋,各种知识在其中传播、消长并形成此起彼伏的景观。结合设计教育,范迪安表示,当下的设计要更多地关注设计本体,即“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关系中的人”。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只有围绕大写的 “人”即人文精神,才能更加针对小写的“人”的个体,而这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信息大发展的今天,设计要取得发展,要关注全球的特征,同时也要应和本土的要求。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国内外的艺术教育专家能够更多地交流知识经验,共同为培养年轻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而努力。

宣传部 徐新立 学生 张柏寒/文 宣传部 宋曼青 城市设计学院 赵玉民/图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与获奖学生合影

“发展的智慧”国际设计教育主题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