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给“愚孝”泼瓢冷水

2009-03-07     浏览(331)     (0)
□刘洋洋汪燕
  真正打动人心的小说,读的时候,不觉得它是扭捏煽情,也非轰动震荡,只是细细品味时才发现在精微之处,在寻常巷陌竟能有让自己泪流满面的地方。读这样的小说,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从而对其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这种不是特意“做”出来的“美在其骨”的小说,才是上好小说。
  孝敬父母像写一部小说。人不必去行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孝”,让世人皆知自己是孝子,这就如同作者写文章时不必刻意用文。刻意用文,必然做成“八股”;刻意用孝,必然做成巧立的摆设,是展露给人看的,既是展露,总不大自然。真正的“孝”,不是“表面文章”,也不是刻意不自然的作秀,而是人自然流露出来的“里子”,“源浊者流不清”,里子是什么,流露出来的,就是什么。
  当然,孝敬父母并非只留在心里就可以了,真孝还必须付诸行动,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孝子”们了。古有为求神给父母治病而舍生者,也有割股之肉以解父母吃肉之愿者;今有为父母治病而献出五脏者,也有自杀以救父母之命者。总之,个个都以大无畏之精神舍身取“义”了。对于这些人,我们很不忍心,却不得不给他戴上“愚孝”的帽子。他们并没真正理解孝的本义。虽然在他们“里子”里涌动着一股感恩的热流,但他们这一撒手,却永远地抛弃了父母,抛弃了责任,同时也让自己的父母因失去心中那颗闪闪发光的“北极星”而终生遗憾。因此,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们只能说“看上去很美”,但它们并非我们应该提倡的“真孝道”!
  真正的“孝”还贵在坚持,他不能像昙花华丽地一现就没了,而应像青松般屹立于四季轮回。
  我们曾很多次在某个阶段提出过很多响亮的口号,说“要”常回家看看,“要”为爸妈洗一次脚,云云。可过了一段时期,一切如旧。为什么?就是没有认识到感恩父母不是一时“眩人耳目”的“表现”,而是需要长时间浸润。集腋才能成裘,孝敬父母并非一日之功。有了这个认识,哪怕一时做的不够好,没能让父母心安,也不会悔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在醒悟中的不断进步,是实打实的。
  鲁迅先生提出过一个概念———立人。他说“立人”的关键,是先立其“心”。用到感恩父母这,就应是心存感恩,才能孝出于行动,孝出于真情;心不虚于表,才能孝出于细节,孝出于长效。一个立着的人,大的不说,在最细微处,给父母捶背、洗脚,帮父母刷锅、洗碗,陪父母聊天、欢笑不就见于常情了吗?当我们对一切孝敬父母的画面,熟识到视之为寻常,说“这就是生活”时,我们就连廉价动听的口号,也不用提了。
  感恩,源自内心,见于细节,成在长效。